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 通讯员 王宇)“每一堂课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科技世界的窗,从简单的算法逻辑到复杂的神经网络,全都是干货。课程的挑战更大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吃透弄懂,但也带来了攻克难题后的成就感。”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转型,东华大学构建了“1门通识课程+X门实践创新应用课程+Y门专业核心课程”进阶式人工智能课程矩阵,“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的课堂上迎来了纺织、化工、环境等各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材料学院2024级本科生小雨在课程结束时说。
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刘晓强教授执教的这门“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课程是必修课,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这门课,他对课程进行了全新的升级改造,强调计算思维的培育,着力提升学生运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同时创新性地融入了人工智能应用设计模块,让学生在运用程序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的实践过程中体验感满满。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能照搬其专业课程,不能以技术深度为目标,要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裁剪并整合教学内容,在智能思维、技术和应用设计方面进行平衡。”刘晓强说。
除了这门通识课,东华大学还为“学不饱”的学生开出了X门创新应用技术类系列选修课,有多个技术方向课程供大家选择,对接不同学科领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兴趣偏好,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创新应用提供信息技术基础。比如,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据科学技术与应用”中,同学们展开“金属材料水中腐蚀性分析”,通过收集分析历年水资源相关数据,预测未来年度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对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超负荷进行评估……
“您好,我是纺织材料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虚拟助教‘小织’,如果您需要我的帮助,点击我的头像和我对话……”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让专业课的课堂改变了模样,在“纺织材料学”的课堂上,“小织”随时随地陪伴着学生,可以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开展智能测验,提出学科交叉建议与计划等。
“纺织材料学智慧课程建设以大模型作为底层基座,打造课程专有知识库作为训练数据集,结合检索增强技术,以确保AI回答和建议的可用、可信与可控。”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刘洪玲副教授介绍说。
据悉,2024年东华大学建设近百门“专业+AI”课程,并开展数智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强化教师课程改革创新的能力。在“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特别开设了“AIGC虚拟数字教师小课堂”,鼓励学生运用AI工具生成虚拟数字教师,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