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经济学院】3月21-23日,由吉林大学主办,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欧合作发展国际论坛”在吉林大学召开。本次论坛也是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建院40周年、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1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论坛开幕式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教授主持。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所长程旭坤、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德国不来梅大学Wolfram Elsner教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Markus Taube教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Michael Dunford教授、前德国商会专家Volker Müller、奥中商业协会董事会成员Robert Fitzthum、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合作部主任于佳、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叶初升、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钱雪松、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主任刘刚、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尹应凯、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刘文革、华东师范大学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王婀娜教授、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二编辑中心原主任林薇、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二编辑中心副主任梁雪云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韩喜平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乎经济的快速增长,更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新范例。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来搞自己的现代化,而是开放的现代化。中欧合作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更是文化与价值观的交融。中国与欧洲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双方合作的潜力所在。通过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可以相互借鉴与学习,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文化互鉴,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欧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旨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中欧双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

刘华新解读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中国经验的包容性、中欧合作的必要性,并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深化中欧合作贡献真知灼见。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代表、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尹应凯教授向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成立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衷心感谢,并对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高校在推动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智库体系等工作做了介绍。

论坛还举办了吉林大学兼职教授Wolfram Elsner的著作《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换个角度看中国》中文版首发仪式。Elsner教授从2016年起,通过举办政治经济学高级研修班、学术讲座和合作研究等形式,与我校紧密交流合作。本书写作就是在他与我校深度互动、切身体验和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上完成的,对于推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相关研究工作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示范效应。



魏建国在致辞中对新书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本书是一道刺破西方媒体黑夜的闪电”,“是一部独特的、充满洞见和勇气的作品”,“正在搭建一条东西方相互理解的‘丝绸之路’”,是在西方媒体充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一片叫嚣中的一股清流,甘甜而又舒心,并对Elsner教授表示感谢和敬佩。刘华新社长表达了自己作为出版人在译校过程中对新书的感受,对新书的深远意义和精彩论述表示高度评价,对作者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Elsner教授对新书的内容组成进行了详细介绍,解释中国的政治经济、西方的整体意识、中国和美欧的关系等内容。他肯定了中国完备的工业产业链、较大规模的创业型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灵活的公共管理机构、较低的融资成本和申请专利成本等突出成绩,解读“人口下降是机遇”和“双循环”的真实含义。

论坛第一阶段主旨演讲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教授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程旭坤所长以“新起点的中欧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激发全球活力”为主题讲述中欧关系的演进历程,并从经济维度和科技维度对中欧的全球责任进行分析和展望。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Markus Taube教授以“中国经济系统的制度变迁:对全球趋同与中国特色的反思”为主题,基于中国三大制度改变:中央主导、从下而上、横向转移,肯定了中国特色的体制和道路选择,认为中国不是“卡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中,而是实现了市场经济,建立起了完全自给的经济模式。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宋冬林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国有企业”为题,从国有企业的历史贡献、功能角色、时代使命切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达。武汉大学叶初升教授以“新质生产力的世界意义——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为题,对新质生产力概念进行明晰,分析从低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技术和生产力变迁模式,并提出先进生产力规模不大、生产力之间异质性过强、新型工业化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教授提出中国是全球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引领者,并分享了自己本地部署DeepSeek解决科研问题的经历。
第二阶段主旨演讲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赵新宇教授主持。萨塞克斯大学Dunford教授从五个问题、五个赤字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出发,将新质生产力定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从国际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在经济和未来产业方面可能面对的阻碍。辽宁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刘文革教授阐释了政府力量和国有企业的关键作用,并对“国强必霸”观点提出反驳。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于佳研究员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给全球南方国家带来的借鉴意义,避免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奥中商业协会董事会成员Robert Fitzthum先生认为,中产阶级的崛起才能支撑经济整体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进程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从引导投资、提振农民消费、扩大社区观念等方面给出了加快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建议。上海大学尹应凯教授以“一个模型、一场晚会、一部电影、一次旅行、一个会议”为例,引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的主题,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理论背后的学理。
第三阶段主旨演讲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代栓平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王婀娜教授从RCEP的背景及意义、RCEP签订的局限性、RCEP对德国及欧盟的影响、德国及欧盟应对RCEP的策略和我国应对策略五个角度全面探讨RCEP可能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钱雪松教授分别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从发展、监管和开放视角构建了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欧健康专家Volker Müller分析了企业出海不确定性的来源,并通过风险管理、收集信息、市场多样化、国外子公司独立化等方法减缓这种不确定性。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丁一兵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效应、中国式对外经济合作的积极效应、全球南方发展的前景与路径三个角度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全球南方发展的积极意义。最后,德国不来梅大学Wolfram Elsner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并预测在中美、俄乌、美俄、欧盟和土耳其等多方国际冲突下,中国在国际上可能担任的角色以及结构性发展趋势。会议在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论坛召开前,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亲切接见了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等与会专家,并对Elnser教授再次来访吉林大学表示热烈欢迎。


本次论坛是在深化制度型开放、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组织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必将为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探索和中欧国际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