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拨弄大桥“琴弦”弹奏劳动之歌

图文:拨弄大桥“琴弦”弹奏劳动之歌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记者(中)在与工友们一起架索

  本报记者董凤龙 实习生张玉莹 通讯员刘家华 曹锋

  【编者按】从7月10日起,本报选派8名记者参加我省第三批“记者蹲点调研活动”。连日来,蹲点记者带着调研主题,深入到乡村农户、工地厂房、

  社区居民之中,零距离体验基层群众生活,记录荆楚大地新变化,触摸社会脉动,感受时代气息。今起,本报开辟“记者走基层·专题蹲点调研”专版,陆续推出蹲点记者们在基层一线的现场报道,敬请关注。

  浩瀚的长江,日夜奔流不息。黄州江面上,古老的唐家渡口旁,一座钢铁巨龙矗立其中,飞架两岸,那是正在建设的黄冈长江大桥。

  邹旺生和他的20位兄弟们,在江风中,在大桥上,在烈日下,为大桥的建设日夜辛勤劳作。他们为大桥架设的斜拉索,如同大桥的根根“琴弦”,在天地间奏出劳动者的弦歌。

  7月10日起,记者来到黄冈长江大桥建设工地,与邹旺生的大桥架索队一同吃住齐下工地,感受大桥建设者的工作和生活。

  住在工地旁工人们早上5点就起床

  7月11日凌晨5点刚过,邹旺生就起床了。他要给兄弟们安排当天的活。天太热,活太紧,早开工才能早收工。

  40出头的邹旺生是新洲人,他和这支架索队,常年在全国各地的大桥工地上为大桥架索。

  两层楼,4个大卧室,几排通铺——邹旺生每个月花600元租的这栋房子,位于黄州唐家渡村,离工地不到10分钟路程。

  7月盛夏的长江畔,即使是清晨,也热气蒸腾。还好,在农民工们住的房间里,都装上了空调。农民工老周告诉记者,“四哥”待大家不错,工资也发得及时,大多数兄弟都跟着他干了10多年。“四哥”是大家对邹旺生的称呼,邹旺生在家排行老四,工友们又大多是他的同乡,大家都不再叫他的名字。

  152根斜拉索拉起长江数万吨钢桥

  与武汉的大多数桥一样,黄冈长江大桥也是一座斜拉索桥。邹旺生告诉记者,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挂两根斜拉索。“黄冈长江大桥都是钢结构,重达几万吨,全靠大桥上152根斜拉索支撑。”邹旺生说。

  桥面上,起吊机将成盘的斜拉索一端吊起来,往前拉伸。工人们两人一组,不停的往展开的斜拉索下放置两轮小车。记者与工友张朝鲜一组,一动手才知道,看似听话的小车,一放上拉锁要么往桥边溜,要么斜拉索掉到地上。“要顺着斜拉索放,动作要迅速。”张朝鲜一边纠正着小车的方向,一边告诉记者。

  中铁大桥局黄冈大桥项目部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黄冈大桥上的斜拉索,最长一根296米,由475股钢丝组成,重达47吨,平均一米就有150多公斤,是目前国内最大型号的斜拉索。

  展完索,工友们又合力将260多公斤的螺帽放入桥面预留坑,塔顶的工友,把斜拉索往上吊起,固定螺帽。

  烈日下的大桥上,江风不时拂过,带来一阵清凉,但骄阳下工友们仍汗如雨下。

  闲时谈心愿期盼儿子好好读书

  工地上的日子,单调乏味,休息时大家喜欢开玩笑。“老张最想老婆了,每天都给他老婆打电话。”一位新洲的工友打趣着说,众人哄笑起来。张朝鲜脸有些红,嚷着说:“你才最想老婆,回家次数最多。”

  张朝鲜是云南临沧人,老家在澜沧江边的大山上。在老家的妻子勤劳能干,养了8头猪2头牛,还种了10多亩田。每次打电话,他都嘱咐妻子,吃的好点,地少种点,不要太辛苦。

  张朝鲜有3个孩子,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小儿子能好好读书,能像工地上的工程师一样。

  工友当中,47岁的李清平算是岁数大的。

  李清平是新洲汪集镇山村村人,老家有100多亩鱼塘,现在他妻子在经营。“3个小孩,两个还在上学。”李清平说,家里开销大,他并不想一直在工地上干。尽量攒钱,有一天能在老家开个农家乐。“我们家风景不错,又有鱼塘,生意应该会不错。”说起未来,老李满脸憧憬。

  夜晚唐家渡工友们最想念的是亲人

  晚风吹过唐家渡,小村炊烟四起。快7点时,工地上收工了,工友们陆续回到驻地。

  邹旺生的妻子和岳母,是队里的兼职厨师,早已在家里切好西瓜,做好饭菜,等他们回来。“伙食还不错吧,三菜一汤呢。”贵州人罗光碧笑着对记者说。餐桌上,放了四大盆菜,分别是黄瓜鸡块、蛋白肉、清炒茄子、冬瓜老鸭汤。

  光着膀子,端着饭碗,提着啤酒,工友们在门前的路边蹲成一排,开始他们的晚餐。大桥主塔,巍然屹立在他们身后。天边的斜阳如同挂在塔上,晚霞映耀中,如同一幅精美的油画。

  罗光碧对记者说,他很羡慕新洲的工友,工地离家近,可以经常回家看看老婆孩子。但他和几个云南、贵州的工友们,过年来后就没回去了。说完,罗光碧拿出手机给老家的7岁儿子打电话。

  晚上9点半了,安静的乡村,仍不时传来机器轰鸣的声音,那是夜班的工人在大桥上劳作。屋内,工友们洗个澡,回到自己的床铺上,聊几句家乡旧事,很快睡去。

  架桥如“拨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从长江,到黄河,到珠江;从广西,到吉林,到青海。邹旺生和他的队伍,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已经为20多座大桥架设“琴弦”。

  邹旺生有个习惯,那就是和自己架设过的大桥合影。“老了的时候,能有个回忆。”每次走在自己架设过的大桥上,他都感到十分踏实。“武汉阳逻长江大桥的悬索,也是我们架设的。”常年忙碌在全国各地,能再次回到家乡架桥,邹旺生感到很自豪。

  他说,10多年前他开始架拉索时,湖北只有五六座长江大桥,现在已经有20多座了。“这座大桥是武汉到黄冈城际铁路上的大桥,听说建成后半个小时就能从武汉到黄冈。”家乡的飞速发展,让他惊叹不已。“我希望这支架索队,今后能走遍全中国,每个省份都有我们架设的桥梁。”邹旺生说。

分享到:

 
  • 新闻中俄否决安理会涉叙利亚决议草案
  • 体育奥运夺冠赔率梅里特反超刘翔
  • 娱乐刘涛斥寺庙弃子流言称没空生娃
  • 财经专家称养老金2015年或现支付缺口
  • 科技联想电视销量不佳:三四线城市是突破口
  • 博客陶东风:我看电视剧《知青》的误区
  • 读书重地表轻地下:逢雨必涝问题究竟出在哪
  • 教育高校录取划“男女线”最高差50分引争议
  • 育儿乐扣等进口婴幼水杯正己烷超标 微博关注
  • 健康闻口气知健康 母乳喂养影响胸部吗
  • 女性优雅必备蕾丝高跟鞋 美轮美奂香水大片
  • 尚品奥运会8款精准时计 伦敦吃喝玩乐地图
  • 星座测你通灵吗 爱情吉时 下周翻云覆雨
  • 收藏纸扇1年暴涨3倍 扇骨精品3年翻5倍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