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智”造“震惊”世界(图)

2012年10月21日09:27  中安在线 微博
合肥“智”造“震惊”世界(图)

  晨报制图 张苗苗

  江淮晨报讯 “二线城市,一流科研”,不久前,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给出合肥这样的评价。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从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到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合肥正在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智”造之城。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合肥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21.9亿元,增加值达501.4亿元,增长16.9%。

  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评价合肥“二线城市,一流科研”,其基础研究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

  2011年度获国家科技奖励10项,其中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企业获奖数占总数50%,为历年最高,而量子通信、铁基超导更是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合肥“智”造“震惊”世界

  不久前,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在其《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指出,合肥的基础研究实力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二线的城市,一流的科研”,《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对合肥的这句评价,概括了合肥科研在国内的地位。报告指出,合肥从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上讲是一个二线城市,但从研究实力上讲则是一线城市。

  该研究报告还指出,以研发实力论,合肥堪称“一等一”。有着中国科技大学等优质高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38所、43所、16所等在肥科研机构的辐射带动,合肥的科研优势迅速彰显。量子通讯、“人造小太阳”、北斗导航系统甚至是“神舟九号”上的精密元件……“合肥造”的技术和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响当当”。

  高校院所强劲的科研实力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先机。今年7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工仪式在合肥隆重举行。先进技术研究院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体制机制,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江淮硅谷”,是合肥打造“创新高地”的核心项目。

  一批优秀的在肥企业也不示弱。它们凭借着自主研发,推动“合肥制造”快速向“合肥智造”转变,让世界都为之而震惊。

  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参与研制的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建成并试运行,使合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安凯客车公司研发生产的纯电动双层巴士亮相伦敦奥运会,不同肤色的乘客纷纷为其安静、舒适性而惊呼:“Very Good!”

  从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短短数年,合肥就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专利授权量、企业创新平台载体数、引进高端人才数量四方面均实现了翻番,科技显示度和竞争力加速提升。

  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1年高新技术产值和增加值由1057亿元和317亿元分别增长到3080亿元和802亿元,分别增长了1.9倍和1.5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838件和1307件分别增长到11478件和10712件,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1.6%,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6%。

  “十一五”以来,合肥获得国家科技奖共41项。2011年度获国家科技奖励10项,其中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企业获奖数占总数50%,为历年最高,而量子通信、铁基超导更是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合肥雄厚科研实力产生的“强磁场效应”,牢牢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来肥考察的百度公司副总裁朱光就对合肥的科研实力赞不绝口:“合肥科教资源丰富,科研实力较强,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了一流的成长环境!”

  创新产业“聚焦”合肥

  合肥市“十二五”规划提出,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达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曾强调,创新之路是“沉默者的长跑”,是一条艰苦的“长征路”,是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只要停下,就会被赶超,我们丝毫没有骄傲自满的理由。

  合肥深知产业创新在提升经济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跑道”上举足轻重。因此,必须大力实行创新推动战略,创新集聚、抱团发展,围绕产业需求和科教优势,发展壮大形成新规模。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合肥有着“国家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有着江汽、安凯、国轩等生产企业的强力“团队”,有着依托合工大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条件得天独厚、优势无人能及。

  合肥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加快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完成了1000辆私人电动轿车和250辆支线公交车上牌及充换电站建设工作,目前推广新能源汽车2018辆,纯电动车数量全国领先。规模的扩大,让大订单如“雪花”般飘来,刺激了产业发展,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良性循环”。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起跑”,只是合肥依托产业发展促进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更多新兴产业正和着自主创新的“节拍”,连跑带跳、一路向前。

  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公共安全、生物医药……合肥积极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做好“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两大“文章”,让一些产业“呱呱坠地”,让一些产业从“小盆景”变成“大风景”:

  2011年9月30日,3M材料技术(合肥)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开工,该项目是3M公司在中国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建设项目;

  2011年10月8日,联想(合肥)产业基地项目隆重开工,该基地由联想集团和仁宝电脑共同投资建设,年产能超千万台;

  2012年1月30日,“合肥光谷”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该项目立足于发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软件产业,计划引进企业30-40家;

  2012年2月26日,高新区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涉及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示范效应强;

  ……

  一个个大项目,撑起了合肥高新技术产业的“脊梁”,一个个大企业,充当了合肥自主创新的“名片”和“形象广告”。随着它们的示范效应,各类创新型企业蜂拥而来,让合肥的产业规模既实现了“顶天立地”,又造就了“铺天盖地”。

  这些成就令合肥人引以为傲,然而合肥人却并不满足于此。合肥市“十二五”规划提出,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达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徐新闻 刘淑 苏一凡)

  (原标题:合肥“智”造“震惊”世界(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中超-19:30视频播争冠战舜天VS恒大
  • 娱乐可米小子成员申东靖病逝 年仅29岁
  • 财经10月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创新高
  • 科技传iPad Mini美国市场入门价329美元
  • 博客在美国开车注意的事 超详细韩国泡菜做法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清华姐妹花:向往国防与科研 否认学霸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