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曹旭刚:躲猫猫调查中网民的力量只在网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2日08:27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曹旭刚

  20日深夜,随着《“躲猫猫”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的发布,备受舆论关注的“躲猫猫”事件暂时告一段落。尽管在此之前,舆论与公众都对云南方面征集网友参与调查云南玉溪青年李荞明死亡原因的举动报以厚望,都期待此举能够还原事件真相,让“躲猫猫”事件不至于成为一桩悬案,但调查过程与调查结果显示,期待毕竟只是期待,和现实的距离依旧遥远。

  抛开青年李荞明死亡的真相姑且不论,在网友所撰写的调查报告中,给公众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恐怕还是这句话:当我们天真地提出会见在押嫌疑人、浏览监控录像等一件件事情被制度、法律的名义所拒绝时,才突然感觉到,在网上可以呼风唤雨、制造流行的网友,在现实确实那样无力。

  不愿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是令所有网民都尴尬无比的一个境地。尽管很让人难受与尴尬,但是,仔细考量一番,就会发现,这样的现实的出现,恰是符合社会现实的。所有愤怒与不甘的网友,都忘记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道理,即:在现有语境之下,网民的全部力量只在于网络,而非现实,离开了网络的虚拟面罩,离开了网络之上一呼百应的基础,网民这个力量无穷的群体概念,幻化为个体形象后,与从不上网,不知网络为何物的弱弱小民将别无二致。

  纵观打酱油、俯卧撑、林嘉祥、周久耕等一系列网络事件,就会发现,网络的所有力量都只在质疑与责问中。就某种意义而言,网民只是充当了反对者的角色,以反对或者质疑的立场,迫使相关方面作出恰当的回应,以期达到一个较为圆满的境况。网民这一群体概念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公民构成,网络的力量之源,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来源于民众的力量,网民的不满,网民的愤怒,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公民的不满与愤怒。愤怒的人群足以让一切丑恶退避三舍,但愤怒的个体相对公权等强悍力量却显得那么弱不禁风。所以,当单个的网友,从网友这一群体概念中剥离出来后,深感无力与尴尬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所以当云南方面的征集令发出的时候,不少人就做了这些应征而来的网友会“见光死”的预言,事实上,并非这些人不愿见到“见光旺”的现实,只是,网络有着网络的作用,网络力量有着网络力量发力的渠道,一旦这个渠道被引向他方,“见光死”只能成为必然。而现在调查委员会几乎无功而返的现实,恰恰说明“见光死”已成现实。

  说到底,公众对于此番网友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报以厚望的原因当在于,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公权部门的监督与制衡力量还是太过缺乏。正是因为监督的缺乏,所以公众对来自公权部门的任何解释都本能地排斥与怀疑,而排斥与怀疑的后果就是,公众只能将希望给予近几年中在监督与制衡方面表现出色的网民群体,以期让这一群体担负起权力制衡与监督的作用。但很明显,这种期望,远远超出了网民的能力范围。

  基于此,对于此番网友调查委员会的无功而返,公众大可不必愤愤不平,毕竟,当公权部门愿意正视民意呼声,当相关方面肯提供这样的一个对接渠道,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之下,这已是莫大的进步。云南方面征集网友调查“躲猫猫”事件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网络与现实有了对接,其他的,尚且无法谈及。但是,只要我们在民主与法治的大道上稳步前行,那么,总有一天,就不会有网上网下,网民公民之分。那时,所有的声音都不会被忽视,所有的质疑都会被认真对待,网民的力量也将不会只局限于网络之上。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躲猫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