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10月 8日人民大会堂异常隆重的首映式后,电影《 荆轲刺秦王》一时间成为北京文艺界、电影界讨论的最热 门话题。对于这部电影各人见解不同,议论很多。有人很 喜欢,称赞影片气势很大,拍得很精致,制作水准很高, 对巩俐,特别是导演陈凯歌本人的表演评价不俗。同时, 围绕这部影片的结构方式、人物定位和几位演员的表演风 格,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大家在讨论争辩之余,很多人 都表示很想听听该片导演陈凯歌的创作初衷。于是,带着 很多媒界和电影界朋友的多种看法,笔者特意找到了导演 陈凯歌。 荆轲是一位自觉自发的英雄 记:“荆轲刺秦王”这一段历史故事,在中国可谓家 哈户晓。而对这一段历史的表现,一百个导演可能有一百 种方式。对于您在《荆轲刺秦王》这部新片中对这段历史 的表现,有人认为很有新意,很超前,也有人表示不能接 受。请问您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和角度来展现这一段 历史? 陈:这部影片之所以选择目前这种方式来表现,肯定 是经过了一个寻找的过程。我自己首先在想:其实所有的 历史都是今天的历史。如果说只是简单地拍一个历史上曾 经发生过的故事,去重复历史中发生的这样一个事件,那 么对于今天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的意义至少会减低。我很注 意地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司马迁会在正史中写 到《刺客列传》。这都是因为司马迁的历史观在起作用。 因为他有他独具慧眼的历史眼光。他总结春秋战国五百五 十年的历史情况,使他的“史记”并不仅仅是帝王史,同 时还有其他人物的介入。从表面上看,这些人不过是人走 卒之辈,在历史上有创下那种非常辉煌的业绩。但为什么 他们能够而且有资格被司马迁写入《史记》,关键的原因 就在于:他们的精神气质对于荆轲这个人物,如果完全按 照历史的记载写,这就与今天的时代精神有所不符。因为 从今天的社会来看,“士为知己者死”已经是一个很陈腐 的观念。除了为国家,为了自己所相信的事业,很少有人 会“只为知己者死”或“我为你去死”。我想:荆轲刺秦 的行为必须是自发的,自觉的行为。如果要问到我为什么 会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荆轲刺秦王”这样一个故事, 是因为我觉得,荆轲在那样一个历史潮流中去刺秦,不是 出于一个概念、出于一种简单的民族大义,或者他只是为 燕国,或者只为太子丹本人。他是一个自发、自觉去刺秦 的民族英雄。我自己觉得:如果这样去看待荆轲这个人物, 对于今天的观众就找到了一个连接点。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样一个观点在我对“荆轲刺秦王”的构想中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 记:作为观众,我们在观赏影片时一直在寻找荆轲刺 秦王的动因。从目前影片所交待给我们了解的情节来看, 荆轲这样一位以杀人为职业的刺客是因为盲女的自杀而被 震撼,于是人性开始复苏,并发誓不再杀人。但最后又回 到一个刺客的位置,成为千古流传的刺秦英雄。您的影片 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中间促使荆轲再次产生变化而最后刺 秦的原因是赵姬的感情对他的影响。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 陈:不是的。在拍摄这部影片时,确实曾经有一段台 词,即越姬看见赵国的孩子被赢政活埋,以致回燕国后昏 迷。她在苏醒之后说:“我要赢政死。”但我在剪接时把 这句话拿掉了。为什么剪掉这句话,就是怕这句话对观众 有所误导,认为荆轲刺秦的原因仅仅是出于情爱,是因为 自己所爱的人身心受到残害,所以自己要挺身而出,要奋 不顾身地去刺秦。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我觉得,如果这 样处理,就违背了我们对荆轲这样一个人物的最基本的构 想。对荆轲这样的人物,我们在结构时实际上是采取了一 种相对通俗的方式。我们给他的定位是:他是一个普通的 平民。他是以杀人为职业的一个人。他经历了职业杀人者 的良知觉醒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在生活中,人受到类似震 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会一下子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 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决心要改变自己。从这个程度上讲, 我觉得他是一下掉进一个炼狱里。他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自 己这个作为物质的生命。他的良知在阻止他。他不能再去 杀人。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他长时间处在一种状态, 也就是他后来对赵姬说的:“我以为我就会这样下去了。 我认为我死了。但你来了。你让我活过来了。”荆轲的这 个变化是肯定的。赵姬在使荆轲活过来这一点上所起的作 用是很大的。但在什么原因促使荆轲决定刺秦这样一个事 情上,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因为赵姬。当然,赵姬肯定 对他有作用。我认为:什么叫“敢为天下先”,意即像他 这样一个人物,在事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他意识到了 自己的责任。而且他突然找到了让自己的生命继续延续下 去的意义所在。他原来是这样一种状况:你让我来我就来, 你让我洗衣服我就洗衣服,你让我染布我就染布。生命对 他来说无所谓。但现在他开始有了生命,他的生命有了意 义。荆轲由此找到了自己可以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换句话 说:他用自己的死证明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用 寻求生路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 他有一种通过自我毁来来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悲剧意味。 而悲剧永远是与崇高相关的。他通过“我要刺秦”找到了 自我。所以他不是通常所记载的“士为知己者死”,也不 纯粹是为爱情而献身。在更大程度上,他是一个有历史自 觉的人。我觉得:只有用这样的角度来看荆轲,才符合今 天的潮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一直希望我的影片能 起到一点启蒙的作用:这就是对于个人价值的认识,个人 对社会贡献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把荆轲这个人物刺秦 的动因找准,这是很重要的。 秦始皇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民 记:我的许多朋友在谈到这部电影时认为您表现历史 的观念比较新或者说特别,比如说您对秦王这个人物的塑 造,不是大多数观众想像中的,也不是其他电影所表现过 的那种帝王。但也有朋友表示比较难受这个帝王形象。因 此对于秦王这个人物,目前争议很大。对于秦王这个人物 的塑造,您认为是您的创新还是有历史的依据? 陈:我想这还是要从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和历史本身来 作出最基本的判断。根据史书的记载:秦王赢政本人并不 是一个高大威猛的人。某些史书甚至说:他实际上是个有 某种残缺的人。比如有的记载还说:他患过小儿麻痹症。 他是一个个子很矮的人。他是一个“声若豺狼”的人。换 句话说:他不是一个历史上的伟丈夫。这是第一点。第二 点是: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发现,秦王政一定是一个有着宽 广阔胸怀的人。但这个宽广的胸怀从哪儿来?一定是从人 性本身来。换句话说:他一定是一个非常非常热情的人。 他不可能是一个非常冷酷的人。我们综合了很多情况,认 为他一定有极为宽广的胸怀,有极其敏锐的历史眼光,能 够意识到:在当时的小国寡民的状况下,在大家都习惯了 已经五百五十年延续下来的诸侯纷争的状况下,统一是大 势所趋。所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是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出现的英雄。我认为他身上一定是有一 种非常丰厚的情感资源,他才敢对天下大事有这样的想像 力。而没有这样的想像力是不可能成事的。这是我们一方 面的考虑。另一方面,我们觉得:一定要从人的具体情况 和人性本身来着手开拓这个人物的可能性。你不能完全拘 泥于史实。我们这次创作遇到的挑战是:这是一个事实存 在的历史故事。它和《霸王别姬》的情况就不一要。《霸 王别姬》中那些人物是来自于小说的,而不是从历史中发 展出来的。而所有的观众可能都会对秦王、对荆轲有自己 的判断。就像《红楼梦》一样,可能大家对贾宝玉是什么 样子都会有自己的想像。这是我们大家所面对的挑战。但 我们既然要拍这样一个题材,就必须有我们自己的挑战。 但我们既然要拍这样一个题材,就必须有我们自己的选择, 即你自己怎样看这样历史事件和人物。我对秦王这样一个 人物是这样看:从历史资料看,他是生在赵国,他的童年 生活一定是历尽艰难,不可能那么顺利,也不可能过着玉 衣锦食的帝王生活,他对民间的疾苦是有了解的。从这个 意义上讲,他不是一个血统的帝王。我对赢政确定的一个 基本点是;他是一个平民,他不是一个血统皇帝,而且他 是一个开国皇帝,所以他不可能总是绷着,有那种帝王相。 所以他一定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个性一定带着 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以,你在影片中看到,他在宫中 和赵姬的关系一定就是他们小时候的关系。你的头发乱了, 我给你弄弄。这就是赢政和赵姬。如果观众把他看成血统 帝王,就会觉得他不会这样做。但如果把他看成一个平民, 一切就顺理成章。大概大家对历史、对秦始皇这样一种帝 王、这种开辟了大一统先河的帝王势必有一种约定俗成的 想法,认为他一定是高大、威严、不苟言笑、冷静甚至是 冷酷的一个人。但是,我的理解不同。我觉得所有的开国 君主的都有非常独特的地方,都有那种“粪土王侯、挥斥 方遒”的气质,都有非常健朗、强壮、直率、率真的那样 一种风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李雪健对秦王这个 人物把握得非常非常好。如果大家能够从这样一个角度看 人物,能够认同这样一种新的看法,就能认同这样一部电 影。这不一定是所谓创新。这是我们对那个时代、对那样 一位帝王的不同的理解。 记:对于秦王政和荆轲这两个历史人物,您认为您的 影片对他们的评判方式有什么特殊之处?您认为《荆轲》 这部影片在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两个人的关系? 陈:司马迁的态度是,他没有一定要肯定秦始皇,或 一定要否定荆轲。我觉得他把这两个人物合成到了一起。 当这两个人物撞在一起时,就真的放射出非常灿烂的光辉。 这就是我们民族前期的状态。有一种很大的光彩,有一种 很大的历史魅力在里面,所以荆轲的故事才能够千古流传。 他身上那种舍身取义、义薄云天的气质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而秦王政的心理变化脉络也非常清楚。对于一个温文的、 充满孩子气的这样一个王,他内心实际上非常刚强。他是 一个事情一定要做到底不罢休的人。所以当他发现长信侯 和母后的孩子时他是毫不留情的。他在政治上非常坚定, 对谁也不留情。只有他面对吕不韦时,他有点犹豫。因为 毕竟是父子亲情。我觉得:秦王的变化中最有意思的一点 由有理由的暴力变成无理由的暴力。我有一个基本的构想 是:冲突造成了和谐,或者在冲突中寻找和谐。我们评判 这段历史的态度是:这些人物在一个冲突的世界中找到了 和谐。我们没有谴责。这是不是意着一种更高的历史境界, 我觉得大家可以去评判。 赵姬在历史上有存在的可能性 记:既然这部影片名叫《荆轲刺秦王》,那么观众就 期待多看荆轲和秦王的交锋,希望他们两个人物是影片约 对的男主角。但从目前的影片来看,实际上是秦王、荆轲 和赵姬、燕太子丹这四个人物成为了影片共同的主角。这 势必会让想看荆轲故事的人觉得戏不够,不过瘾。我不知 道您目前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是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还是故事 发展的一种需要?或是想通过赵姬这个人物对三个男人所 起的不同作用来推动故事的展开? 陈:这的确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自己觉得,我必须通过这部影片贯彻我自己的艺术主张, 因为我认为在历史中没有单独存在的人物。单独存在的人 物在戏剧中也不会好看。我一直在想:我们必须用比较多 的笔墨来描写这些人物存在的环境。他们的周边是什么? 是什么使得他们成为了他们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是 一句话:情节就是人物史。你要看人物在怎么变化,没有 一定的情节是不可能的。我觉得,离开了这故事,这两个 人物都不能成立。我们只有在看到了周边的这些故事之后, 荆轲才在这些故事中浮现出来。如荆轲的笔墨够不够,这 是可以讨论的。但是我自己感觉到,如果不能把天下纷争 达到统一的这样一件大事以适当的笔墨和场面加以表达的 话,人物就都是孤立的,都会很苍白。另外,我给了荆轲 一个基本而清晰的线索,但我不愿意乱编他的故事。我觉 得他的线索已经非常清楚。我自己觉得;对于荆轲,确实 不在于究竟占了多大的篇幅。我对此有一个相当清晰的思 路,不是随意处置。我觉得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准绳。我们 依靠这个准绳去创造,而不是被束缚。这一点其实是很清 楚的。 记:赵姬这个人物在整个故事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请问您设计这样一个人物的初衷是什么? 陈:设计赵姬这样一个人物,不能说没有剧情上的考 虑。如果纯粹是把这个戏拍成两个男人的戏,就不一定有 那么好的效果。这个人物我也不认为是完全杜撰的。在历 史上这个人物存在不存在?她确实不像武则天那样。但从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她在历史上有存在的可能性。所以要 写这样一个人物,是为了在人物关系上相互呼应。从影片 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赵姬跟秦王实际上是矛盾的。在人 生道路的选择上,赵姬和秦王政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为她 日后与荆轲的接近是做了准备的。赵姬的这条情感发展线 是很清楚的。赵姬最后与荆轲还是殊途同归的。我对赵姬 这个人物还是比较满意。因为我觉得她在这样一个结构中 有存在的价值。 我自己负有某种文化使命 记:现在正面临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而我们的文化 也正呈现出一个非常多元的局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汉 堡包文化”时代,您拍摄这样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的初衷 是什么? 陈:在拍摄这部戏的过程中,我也确实在思考。我们 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纪,但我们不能让中国中年的文化被“ 汉堡包文化”所取代。我们的文化影响曾经遍及亚洲,但 如此深远的文化如何在我们手里完全丧失掉,我很伤心。 我觉得我自己负有某种文化使命。我觉得我不是单纯地拍 一部电影就完了。就像黑泽明,他给我们的启示是:他建 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时代。他通过他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 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的作品中强烈地渗透着日本文化 的东西。我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国家,也应该有人出来做这 样的事情。无论我们在经济上处于转型期也好,大家的思 想有多么惑也好,或者说大家对于物质生活渴求,而且有 一部分人生活还相当困难,但这些因素都不能使我们对文 化完全丧失信心。我觉得我一直强烈感觉到:文化是我们 自己的立身之本,在文化中渗透着我们的一种尊严感。《 荆轲刺秦王》这样一部影片在世纪末出现,并不是一个完 全偶然的现象。他自有其他方面的意义。我为此做了自己 微小的努力。尽管不是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那样一种 做法,但我感觉,人还是得有点知难而进的劲头。至于说 大家对这部影片褒贬不一这件事,我想这很正常。你回头 看看我的创作,我不少次遇到过不被理解的情况。比如说 《黄土地》刚出来时,反对之声甚高。你要问我有没有寂 寞感,在目前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中间,有一句话我还是要 讲: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 我相信《荆轲刺秦王》会对国内外观众产生一种文化 上的影响。过去我们一直讲国威远及四海之外,指的是什 么,就是它的文化影响。而我们其实是用这样一个故事来 对中国的兴起和振作做了一番表达。所以我很希望大家能 关心和爱护这部电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