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之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把那台作为计算弹道
的积分运算机推出实验室的时候,包括他们自己也没有想
到,后来的电脑已经成了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和钢琴。
音乐的数字化
人类接触和体会艺术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最开始
进入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应该是音频艺术,也就是音乐。几
乎在电脑发明的同时期,使用模拟电子技术的电子音乐设
备就已经诞生了。那时的电子音乐家其实就是电子工程师。
他们每天需要考虑的并不是音符和节奏,而是波形和包络。
他们使用电子线路振荡发生的波形通过扬声器发出声音。
其实这也只能叫做声音而不是音乐,因为它的声音实在难
听。不过,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这一局面很快改变了。
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模拟的音色音乐合成技术已经发展到
了很完善的程度。这时的音色不再像快没电的门铃,它已
经可以合成出相当优美的音色,这些音色很快就被一些前
卫的音乐家们所采用,在当时涌现出一批很出色的电子音
乐家。他们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未来主义色彩。
正当模拟电子音乐技术如日中天的时候,数字化的潮
流不可阻挡地出现在音乐家面前。首先就是数字采样技术。
这种技术就是将波形的形状通过高速的AD转换器件变为数
字串,按照数字的方式记录和处理,然后再通过DA转换为
模拟信号从音响系统播出。数字化音乐的最大优点就是可
以做到极高的保真度,而且在其处理和复制过程中不会产
生噪音。这看似简单的道理事实上引发了一场人类视听领
域的革命。作为这场革命的最普及的产物就是CD,也就是
激光唱片。可以记录74分钟音乐节目的CD唱片的音质超过
任何一款以录音磁带为介质的录音设备。音乐制作领域也
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合成器也发展为以采样为主要音
色来源。这样的合成器的音色其实就是真实乐器的声音采
样加以数字化处理存放在合成器的内存中,演奏时调出,
这样的合成方式可以做到与真实乐器音色十分相似。这一
点比较符合当今环保要求:“取自自然,还给自然。”在
录音领域也发生了数字化革命。使用传统模拟磁带录音的
设备已经开始渐渐退场。使用DAT和ADAT为介质的数码录
音棚开始迅速发展。到现在,使用电脑硬盘和电脑软件进
行的录音已经为很多音乐工作室所认同并开始迅速普及。
这种全数字的音乐制作过程从一开始就是数字化的,一直
到最后从用户的CD音响中播放出来,都不会产生失真或者
噪音。
明天的音乐制作可能和现在也不太一样。音乐的合成
也许不需要借助专门的合成器,而是直接在电脑中以软件
的形式生成。1997年和1998年已经上网了不少试验性的软
件合成器,有些品质相当高,完全不劣于专业合成器。但
是目前它们的效果仍然受现在速度太慢的电脑限制(有些
朋友可以为现在的电脑已经很快了,非也!慢得厉害!)。
值得庆幸的是,1998年底使用USB接口的电脑数字化音频
接口已经上市了。明年的前卫音乐人可能不再需要在合成
器和录音机的丛林中穿梭了。唯一需要的就是一台快速的
电脑,加上UA—100作为外界音频输入的数字化转换器,
再加上MA—150U作为数字化音乐还原监听使用,配以大量
的音色生成软件、作曲软件和录音软件以及效果处理软件,
在电脑上,一体化地将音乐制作出来。
美术的电脑化
图像方面由于对数据量处理能力的要求更高,由于每
个电脑都有可以显示画面的显示器,而且随手胡画比乱弹
琴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电脑美术比电脑音乐更加吸
引人。另外一个原因,大概是由于人的眼睛长在耳朵前面,
先入为主。几乎每台电脑的软件中总有几个用来画画的。
我相信大多数电脑初学者都对扑克牌游戏和画笔倾注了更
多的时间。使用电脑来画画和用真正的画笔画画最大的区
别是画家手上苦练多年的童子功无法充分体现出来。这一
点既是缺点也是优点。一方面,艺术家们再也无法像以前
那样用画笔和画布自如地体现自己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
他们可以抛开现有的手法所固有的缺点,更加自由的想象,
发挥无穷的创造力。很多不曾有机会从小学画,但是有着
良好艺术灵感的人可以不再被画笔所烦恼。自己的一切艺
术灵感可以通过电脑这种神奇的工具发挥出来,而且并不
差,或者说相当不错。这一点和电脑音乐有相同的地方。
很多出色的电脑音乐家并不是从小练琴的,而是半路出家,
但是利用电脑这样的神奇的工具,他们仍然可以制作出令
人叹服的音乐作品。
从商业艺术品领域看,数字化艺术的突出优点就更加
明显。我们日常见到的各种传媒上面的图片基本上已经都
是电脑参与制作的,有很多吸引人的广告作品都是以其画
面新奇,构思独特而著称。这些作品的制作已不可能离开
电脑这样一个数字化工具,这样的艺术品已完全成为数字
化艺术了。
全面渗透艺术
除了美术作品外,电影电视领域电脑的运用就更为大
家所熟悉,大家可以随口说出不少使用电脑特技制作的著
名影片。更为有趣的是有的电脑甚至没有人来充当演员,
所有人物和场景都是在电脑虚拟出来的“数字化人物”。
真不知道,如果电影都成为这个样子的话,那么现在那些
红得发紫的影星会不会就此下岗呢?
数字化的艺术品在被欣赏的手段上也和其它的艺术品
很不相同,或者说手段和方式更加“数字化”。人们欣赏
美术作品需要去美术馆,而现在美术馆已经被“数字化地”
搬到了网上。网上的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地欣赏到作品,
甚至可以对作品进行修改或者讨论。音乐作品更是如此,
网上有无数的音乐站点,人们除了欣赏之外,还可以积极
参与讨论甚至制作。网络给了数字化的艺术家一个无限的
数字化舞台。在传统方式下,很多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不一
定能够有机会展示给大家,而在网上,每个人的机会都是
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作品提供给所有的人,
让人们去欣赏去评说,而不会有门户之见和门派之争。
数字化的艺术发展非常快,但是它的前景会怎么样,
现在有很多种不同的预测,会不会发展得过于“数字”而
失去人性的一面?在被这样的艺术品包围的人会不会变得
很冷漠很机械?传统的艺术和数字化的艺术是不是可以并
存?传统艺术家和新一代数字化的艺术家是不是可以互相
理解沟通,从而将先进数码技术和传统艺术中的“人气”
融会贯通?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