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站点导航 SRSNet Ads.
国内时事 国际时事 体育 财经 科技 游戏 文化艺术 影视音乐 生活娱乐 健康 旅游 社会经纬

九八戏剧无波澜

http://www.srsnet.com 1998年11月30日 11:08  北京日报

  话剧:关起门来过一年

  今年的话剧演出可以用四多四少来概括。

  一是有特点的多,经典的少。年初姜文等人推出的法
国名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因众多影视明星回归舞
台,在经营运作上有别于大剧院而采用制作人制,可谓外
包装极为醒目。以排演现实主义题材著称的北京人民艺术
剧院开历史先河,今年上半年接连推出《等待戈多》和《
雨过天晴》两个小剧场荒诞戏,尽管都引来评论界的争议,
但老牌剧院的这种开放态度,表明了中国戏剧的进步。年
轻导演孟京辉的戏总是有别于学院派戏剧,今年他导演了
两部大戏《坏话一条街》和《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
亡》,后者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在形式上花样繁多,意
趣盎然。

  二是外国名剧多,中国原创剧少。往年戏剧舞台偶尔
会上演一两个外国名剧,今年各院团、社会团体不约而同
地演绎经典。据粗略统计有 8个:《等待戈多》、《科诺
克或医学的胜利》、《玩偶之家》、《死无葬身之地》、
《三毛钱歌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社会形象》、《等待戈多·三姐妹》。相比之下,不多的
几台新戏由于质量一般,在’98话剧舞台没有掀起波澜。

  三是小剧场戏多,大剧场戏少。由于首都剧场、民族
宫大剧场翻修改建,青艺剧场一直没有建好,目前可供演
话剧的大剧场已成凤毛麟角。同时,好剧本难觅,也使得
观众想看优秀国产原创大戏的愿望一直落空。相反,今年
的小剧场极其活跃。人艺、青艺、实验等三大剧院都有了
自己的小剧场,并且演出不断。许多民间戏剧团体也推出
了性格鲜明的小剧场戏剧。仅中戏和青艺举办的两个国际
小剧场戏剧节的剧目,就使人们看到了国际上不同风格和
样式的小剧场戏,看到了最新的舞台语汇。然而由于其演
出的学术性太强和先锋味道太浓,所以尽管演出很精彩,
圈内观众很踊跃,但圈外观众却不了解、没兴趣,甚至看
不懂。

  四是演出很多,票房收入太少。今年话剧舞台各种演
出可谓很多,但有时剧场里坐得满满当当,买票的观众却
很少。最不景气的时候一场戏只能卖出几张票。造成此种
现象的原因很多,从剧院方面讲主要是缺乏精彩剧目和精
彩表演,从观众角度说,盲目追星的心理,使一些原本不
错的话剧因没有明星撑台而不被观众认可,看来观众欣赏
心理还有待培育。

  话剧艺术的魅力曾经吸引了几代人,但它现在面临着
巨大困境。越来越多的话剧人开始反省,认识到“把观众
引出剧场的并不完全是影视,关键在戏剧自身。只要排出
好戏,观众就会来看。艺术家研究创作偏多,研究观众却
不够,我们应该有一门观众学。”

  京剧:难以走出养老院

  京剧是国粹,无人置疑。

  京剧是老年人看的艺术,许多国人毫不掩饰地如此认
为。走入剧场一看,不管演的是成人京剧,还是少儿京剧,
观众中50岁以上的人占了大多数。

  ’98首都京剧舞台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缺乏新意,除经
常上演折子戏外,引人注目的新戏不多。京剧目前所处的
尴尬境地,并不是今年才这样,而是前些年就如此。有人
尖锐指出:京剧院团改革已经许多年,却排不出什么好戏。
剧场里依然是“挑不完的滑车,拾不完的玉镯,唱不完的
锁麟囊”。

  京剧是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越倍加珍惜,越不敢轻易
去改变它。怕愧对后人,怕破梨园的规矩,怕没有戏迷来
看。这一个个的怕,使京剧以往的改革难免隔靴搔痒,并
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做到扬弃。

  长期以来,梨园界一直存在着流派、门户、辈分等诸
多复杂的矛盾冲突,新旧观念之争硝烟难散。一位院团领
导无奈地说,我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
排戏都没这么累。

  京剧怎样才能走出“养老院”?看来,研究京剧的专
家及有关部门深入社会进行调查,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京剧
艺术创作,是让京剧尽早走近青年人的必由之路。

  有人说:我不爱看折子戏,他们唱得津津有味,我都
不知戏里讲的是什么。我可以看完整的大戏,看戏也是看
故事,然后才是唱腔,能为观众讲一个好故事,也不错。

  有人说:改革京剧最好在老戏的基础上排新戏,凭空
创新容易走弯路。

  有人说:现在京剧越弄越正规了,题材是大题材,唱
腔是又高又长。五十年代还有《红娘》这种“俗”戏,现
在是否也可以搞一些这样的戏呢?

  有人说:抛弃急功近利的诱惑,真正排出在社会上有
生命力的作品,是圈内人士的当务之急,能够永存的好作
品多起来,京剧事业才能得以延续。

  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

  川剧:外来和尚会念经

  今年 9月,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晋京演出,为首
都戏剧舞台增加了一道亮色,首场演出后的一幕令人思考。

  两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四川母子,儿子70多岁,母亲
90多岁,他们慕名来看家乡戏《中国公主杜兰朵》。演出
结束后他们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得一再说“好看,好看!”
90多岁的老母亲颇像一位“追星族”:“我崇拜魏明伦。”

  魏明伦———《中国公主杜兰朵》的编剧,被称为巴
蜀鬼才。他的每一个戏出台都会引来关注的目光,也会招
来争议。据介绍,川剧以中老年观众为主,魏明伦的川剧
却以年轻人居多。魏明伦的戏对川剧改变不少,可90多岁
的老川剧迷说喜欢魏明伦的戏,可见它并没有离开川剧,
变得不伦不类。

  魏明伦的戏究竟有什么特点,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魏明伦说,他的这个戏,是“外国人臆想的中国故事,
中国人再创的外国传说”。他把意大利歌剧中“爱征服一
切”的主题变奏为“爱就在身旁”。

  演出样式与格调的改进在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中
也闪烁着艺术家的智慧。意大利歌剧带有较浓的悲剧色彩,
这一题材到了深得川剧丑角艺术精髓的魏明伦手中,就渗
入了鲜活的喜剧色彩。魏明伦和导演一起,将杜兰朵之父
这位皇帝归于老丑行当,以这种川剧特有的表现手段,充
分显示他的慈爱、随和、懒惰的个性;同时增添了一个原
作中没有的人物———太监头儿,并将此人设计为一侏儒,
从而让演员用丑行专功的矮子身法,既表现人物的弄臣地
位,又收到喜剧的调侃功效。这种亦庄亦谐的幽默风韵,
展示了川剧独特的喜剧色调。

  关注观众的审美情趣,研究川剧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势,
是当代川剧艺术家成功的途径。以前川剧高腔很多,那是
在广场演出中逐步形成的特色;如今,川剧已经走进剧场,
高腔就有些刺耳了。在一台台戏的磨合中,川剧艺术家在
充分保留川剧特色的基础上,减少了高腔,用了一些咏叹
调,使之符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魏明伦的成功,在于他把川剧内在的魂抓住了,吃透
了,虽有一些“花活”,但根依然在川剧。一个懂戏,又
懂市场的人写的戏,观众爱看。    本报记者徐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