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站点导航 SRSNet Ads.
国内时事 国际时事 体育 财经 科技 游戏 文化艺术 影视音乐 生活娱乐 健康 旅游 社会经纬

’98中国畅销书一瞥

http://www.srsnet.com 1998年11月30日 18:08  北京晚报

  照片

  回忆

  出版界,人称今年“镜头年”

  注册书名,辽宁出版社新举

  时事

  政治

  关注中国改革进程

  知识经济铺天盖地

  情感

  隐私

  社会道德与思想意识脱节?

  打隐私打“性”擦边球?

  新闻

  名人

  新闻名人走进出版界

  一言一语道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域外

  译文

  出版界新的经济增长点

  外国图书新作挤占市场

  历史

  反思

  季羡林《牛棚杂记》击起千层浪

  牛汉主编“思忆文丛”震撼文坛

  文学

  艺术

  文学艺术,请你关注现实

  文学呀文学,你该怎么定位

  热闹的’98图书业眼看着就要落下帷幕了。回顾这一
年来图书业的发展态势,更多的是让我们欢喜。我们看到
的畅销书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热点是纷纷扬扬,人们不
知道什么书会突然地火起来,也不知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编辑的丛书、套书却变得杳无声息。市场经济就是这样,
优胜劣汰。但是图书又有它的特殊性,出版家只有把握人
们思想的脉搏,具有超前的意识,才能策划出好的选题,
使出版的图书站稳脚跟。

  从图书市场看,今年的出版界围绕着这样几个热点:

  这一类图书完全是受《老照片》一书的启发和影响,
并大有经久不衰之势。今年首先出台的是《红镜头》,是
由老摄影师杜修贤先生拍摄的。杜修贤在毛泽东、周恩来
等老一辈革命家身边担任摄影记者多年,所以他有机会拍
摄下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记述老一辈革命家的政治生活
和个人生活,有的极富有情趣。比如,他拍摄的毛泽东与
餐桌上的赫鲁晓夫,我们看到毛泽东的表情时而绷着脸,
时而开怀大笑,从这戏剧性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
时中苏关系的裂痕。据出版该书的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同志
讲,该书一出版即受到读者的欢迎,目前已经出版了二十
多万套。随之而来的,就是借《红镜头》的影响,《黑镜
头》也相继出台,看了《黑镜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
一部反映人类生存的痛苦的历史,它促使人们反思战争、
专制,更加热爱和平。除《黑镜头》外,还有《蓝镜头》
等等。由于今年出版的照片类书比较多,发行比较好,在
出版界今年又有镜头年之说。另外,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
版的《知青老照片》也很有市场,不知这本书会勾起多少
当年的知青不安的情绪。据一位知青讲,他每看一次《知
青老照片》,都很伤感。现在这部分人基本都是已快近五
十岁的人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发生在他们身边。

  这类书中以《交锋》为开头,它一进入市场就受到广
大读者的极大关注。这部反映改革的书,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中国目前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不仅政府机关精简机
构引起人们的关心,就中国的经济改革,更关系到每一个
人的利益,那么中国何去何从?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
考。二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关心在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
都珍惜今日改革成果的来之不易。这本书的出版也证明了
我们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步之后尘的是
各类交锋书的出现,什么交锋后的中国等等。谈论知识经
济的书在知识经济的大讨论下,也一时蜂拥而起,这是人
们对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再认识,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
展,人们愈来愈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出版社在出版这类书
时,基本上是直接就以知识经济几个字来命名,比如《知
识经济呼唤中国》、《知识经济宣言》、《知识经济问卷》
等等,当然重复出版的不少,撞车的更多,造成不必要的
浪费。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出版信息不畅。

  ○本版主持人陈玉珍○

  这类书自《绝对隐私》出版以后,什么《非常隐私》、
《婚内婚外》便纷纷出台。其实这类书在中国的图书市场
上畅销并不是奇怪的事情,因为中国人为人处世,与人往
来,情感交流,似乎都是遮遮掩掩的,但是中国人又特别
地喜欢窥视别人的秘密,此种好奇,好像是一种天然的缺
陷,所以隐私走红,不如说是中国人情感的宣泄。在出版
界有一种说法,就是要打“性”的擦边球,也就是要写得
含蓄,要意到笔不到。就跟当时的《废都》畅销一样。这
说明了目前我们的社会道德与人们的思想意识实际上还有
很大的脱节,有些问题人们还没有科学地理解和认识。但
是情感确实是永久的话题,出版的商家们还会做下去,只
是看谁能做得更巧妙了,盲目地跟风,谁最后跟上来,谁
最后都会在这场游戏中出局,惨败赔钱。

  虽说这几年影视名人的书出的不少,但是出版社还是
依然看好名人的效益和市场。红极一时得人物都出完了,
比如赵忠祥、倪萍,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目标。在这种寻找
中,我觉得出版家们比以前理性化了,创作者也更加认真
了,这实际上也是市场逼的,写作者不认真,读者们恐怕
就要拒绝。因为这类书出得确实不少,随便一个出名的人
物,就出一本书,所以有水分的,虚张声势的书也不在少
数。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水均益《前沿故事》一书,读者
认同。他的采访经历本身就很吸引人,采访克林顿、拉宾,
冒险去巴格达,本身就都是故事,该书第一版就印了十五
万册。另外,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真话实说———
名主持人访谈录》读起来也很有意思,这里面的一问一答
看得出写作者都是很认真的。

  目前版权贸易被认为是出版界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
是在今年图书博览会上,更加地显现出来,出版社都争先
恐后地购买国外的版权。这说明了中国的出版界面对国内
的图书市场,一是觉得图书资源越来越小,从古代到当代,
似乎该出的全出了,二是新的著作,有分量的少了,优秀
的作者不好挖掘。诸此种种原因,使我们的出版家们不得
不把眼睛往外看。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学习的革命》前
后印刷九次,已经达到二十几万册,这么一本讲学习方法
和手段的书,竟然一下子火了起来。它说明了现代人对知
识的渴求,都希望自己知道得更多、更快。从阅读来看,
这本书并不是读起来语句很顺畅,但是读者在买这类书时,
对这些并不是很挑剔,不像对文学作品那样要求的苛刻。
它启示我们,那种更实用,更具有前瞻性的书,恐怕会更
有市场。

  恐怕谁也没有料到反思类的图书今年会这样畅销。季
羡林先生的《牛棚杂记》一出版,各家报刊是广为介绍,
大家争先恐后地都拜读老先生向人们展示的个人的遭遇和
历史的悲剧。这本书是老先生1992年写的,时隔六年才出
版,没想到一出版就火爆起来,第一版就印了八万册。随
这本书之后是韦君宜的《思痛录》,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社出版。这本书的背后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是经过著名杂
文家牧惠先生之手才努力得以同广大读者见面,但是此时
的韦君宜已经躺在病床上,讲不出话来了。我本人收到牧
惠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现送上一册。
遗憾的是,她已无力在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当我同本书
的责任编辑丁宁女士把样书送到她病房时,看得出来她很
激动;但是,她发出的声音只有护士才能猜得出,是‘谢
谢’。”读到这里我已经很受感动,再看看书的内容,我
觉得这是一本反映解放以来文艺界状况非常好的一本书,
不仅仅剖析了一些文艺界过去不正常的人和事,同时她也
大胆地、不留情面地谴责了自己的过错,这很难得,是真
正的忏悔。市场卖得比较好的书,还有戴煌写的《九死一
生》、《直面人生》以及牛汉主编的“思忆文丛”。

  文学的萧条这几年有目共睹,有人戏谑,诗歌是写诗
的比读诗的人还多,小说的市场定价也很难,散文、杂文
似乎要好一些。不过今年有几部小说卖得也还不错。一是
余华的《活着》,二是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但是
纵观文学类书,普遍都印数不多,这恐怕跟我们的读者更
热心于新闻、热心于改革和时事有关,因为这些都与自己
的切身利益相关联。文学一是离他们的生活远了一点,二
是没能反映出老百姓想说的话,所以人们也就觉得可有可
无。

  回顾一下今年的畅销书,我们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感觉,
热点不少,特别畅销的书不多。这恐怕跟图书的信息不广、
发行不畅、书价偏贵、质量低劣有关。但是不管怎么说,
1998年的图书市场孕育着好兆头,孕育着来年会更丰收。

    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