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文化艺术>光明日报 >新闻内容

光明日报

越剧《孔乙己》引发讨论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月31日 22:21 光明日报

   由茅威涛戏剧工作室和浙江越剧团联合制作、茅威涛
主演的越剧《孔乙己》颇受关注,自1月24日起在京连演6
场,场场爆满,但京城专家、戏迷对此戏颇有争议,1月2
8日、29日, 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分别召集戏剧专家和鲁迅
文学研究者,对此戏进行座谈。

  越剧以表现才子佳人擅长,著名小生演员茅威涛也以
潇洒飘逸的书生形象而闻名,她成功地出演了《陆游与唐
婉》、《红丝错》、《西厢记》等戏,并两次获中国戏剧
“梅花奖”。但茅威涛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她不断
进取,积极开拓剧种题材,尝试市场运作,为此她选择了
这一难度较大的题材,并不惜剃掉了满头青丝。 从越剧
《孔乙己》的演出效果看,这三个目的都达到了。大幕拉
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色调灰暗的酒馆、粗俗的酒徒,
茅威涛所扮演的孔乙己,拖着长辫子,穷酸迂腐潦倒,这
是越剧所不曾表现过的题材和人物,对此,专家们给予充
分的肯定,认为在目前戏剧不景气的情形下,这种探索精
神十分可贵,有人称这是越剧的“一次革命”。此外,这
出戏采取的市场运作方式,也是当前艺术如何走向市场的
一次成功的尝试--该戏目前已在6个城市演出37场, 收入
120万元。

  人们对这出戏的争议是,越剧《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是否应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对此,有截然相反的两种
意见。一些专家认为,该剧将鲁迅小说《孔乙己》和《药
》中的情节和人物糅在一起,形象鲜明,使人感到,这些
人物都能在鲁迅作品中找到原型,而且全剧以春夏秋冬四
季来表现孔乙己的命运,很巧妙。但更多的专家则认为,
剧中的孔乙己不是鲁迅所写的那个孔乙己。在鲁迅笔下,
孔乙己是一个麻木的、无可救药的旧时代的文人,他决不
可能有觉悟去救夏瑜这样的革命党,特别是剧尾孔乙己及
众人都把酒看成血,这种觉醒无异于把人物拔高了,这不
符合鲁迅原著精神,因而不够深刻。有的专家尖锐地指出
,剧作者对鲁迅的研究尚不够深,因而在对剧作主题及孔
乙己的处理上,把握得不够准确;剧中三个女性人物合理
性差;全剧悲剧氛围不够,缺少批判精神。但有人主张应
以现代的审美观去观照鲁迅小说,因为那个年代的鲁迅,
对人物看法比较偏激,而且原著只有2800字,应允许剧作
者加工创造;剧中孔乙己对待三个女性的不同态度,体现
了他性格中善良的一面,这是应该肯定的;没有必要将剧
中人物与对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对号入座。

本报记者 苏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