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 文化艺术>光明日报 >新闻内容

光明日报

浙江慈溪首次发现南宋龙窑遗迹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2月18日 12:16 光明日报

    本报杭州2月17日电(记者叶辉) 新中国建立以来对
越窑中心窑场的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前不久结束,浙江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慈溪市文管会联袂对
浙江慈溪越窑上林湖寺龙口窑址的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在
越窑窑址中首次发现南宋龙窑窑炉,在越窑考古中首次发
现作坊遗迹,出土瓷器3万余件(片)和大量的窑具标本。

    据此次考古领队、浙江省考古所沈岳明副研究员介绍,
越窑位居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首,越窑青瓷有“千峰翠色”
之誉,素以造型优美,构图清丽活泼著称,唐代设贡窑,
宋置官监窑,专门烧制宫廷用瓷。沈岳明称,慈溪上林湖
越窑遗址遍布,有“中国青瓷露天博物馆”之誉。此次发
掘的南宋龙窑窑炉现存窑床、窑墙、窑门、火膛、火膛前
工作面等组成部分,斜长50米,宽约2米,残高30厘米,
窑墙由长方形砖错缝平砌,墙的内侧布满青绿色窑汗;1
1个窑门均在窑炉北侧,窑门平面呈八字形。火膛位于窑
床西端,呈半圆形,宽164厘米,后壁高21厘米,后壁至
火门110厘米。火膛前面两侧有八字形墙,墙内侧为窑前
工作面。窑床底部铺有一层细沙,残留成行的垫柱。在窑
床中段可见烧结的垫柱窝,排列整齐。据考证,此窑应为
南宋初期。

    据悉,此次发掘在越窑遗址中首次发现南宋龙窑窑炉,
这在各地同期瓷窑址中亦属罕见。它的发现反映了南宋时
期龙窑的构造特点和装烧程序。

    作坊遗迹在越窑考古中亦属首次发现。该遗迹叠压在
文化堆积之下,这一发现突破了以往在堆积之外的平地寻
找作坊的传统,为瓷窑址勘探与发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沈岳明介绍说,3万余件(片)出土物的年代从唐末
五代一直延续到南宋初期。由于首次确定了南宋地层,越
窑烧造的下限也由北宋早中期推进到南宋初年。在唐末五
代地层中发现大量秘色瓷,器型有花口碗、葵口盘、小杯
、执壶、折沿盆、盏和托等,其修坯之精细、釉面之莹润
、造型之端庄、烧制之优良,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
时代风尚,足以代表唐末五代越窑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同时还表明,秘色瓷的烧造绝不像过去认为的仅局限于某
个窑场,它极可能烧制于不同的窑场或窑区。

    南宋地层的确立是此次发掘的重大突破。其出土的月
白、天青釉瓷器,以支钉垫烧,釉面滋润而含蓄。器类有
炉、玉壶春瓶、花盆、鸟食罐、象棋等。据悉,这些器具
系供器或宫廷用器,其胎质釉色、器物造型、烧成方式及
仪态风神均与越瓷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却与北方的汝官
制品接近。

    据介绍,3万余件瓷器展示了晚唐至南宋不同阶段越
瓷的特征风貌,工艺技术的历史演变和特征变异。这为瓷
窑址考古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此外,本次发掘还发
现大量窑具。这次发掘的许多匣钵和瓷器带有铭文,铭文
一般刻在匣钵外壁或碗内外底心,如“柴记”、“朱伯远
作”等。这批文字资料主要出土于五代地层中,是研究唐
宋时期特别是五代陶瓷手工业的重要资料,也是探讨陶瓷
手工业中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演变的实物依据。

    沈岳明说,此次考古始于去年9月,历时3个月才完成。
越窑寺龙口窑址的发掘真实地再现了越窑从唐末五代到两
宋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为解决贡窑、秘色瓷等学术问题
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南宋龙窑窑炉的清理、作坊遗迹
的发现及进一步揭露,将会展示越窑制瓷工艺的整个生产
流程,推动南方龙窑生产发展史的深入研究。官窑型产品
及其相应的窑炉的发现,找到了南宋初期宫廷用瓷的产地,
提出了越窑与汝官窑、南宋修内司窑的关系及浙江两宋时
期官、民瓷业生产体系等一系列学术问题。  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