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 文化艺术>光明日报 >新闻内容

光明日报

“另类”与“另类丛书”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3月5日 10:04 光明日报

    第一次听说“另类”这个词,是十几年前从社会学界
一位侃爷的口中。我被他裹挟到王府饭店大厅,与住在附
近一所嘈杂小旅社的外地朋友聊天,他说这里安静暖和,
那当然了。大厅里还有几位聊天时间过长的人,都被服务
生和气地劝走了,服务生朝我们望了几次,终于未敢打扰。
侃爷说:“他给我们归不上类,所以不敢造次,我们是另
类。”不假,穿的极邋遢,却像坐在自己家里一样。这位
侃爷是典型的另类,行止不同于一切传统角色,且听例证。

    例一:每次我同他乘火车,车开五分钟后,他便开侃
种种社会问题,先是同一个窗口的六个人洗耳恭听,一会
儿临近两个窗口的旅客也来旁听,最后半个车厢的人来围
观。火车到终点站前,听客们慨叹:“这次旅行收获太大
了。”然后就要求留地址。我是侃爷的同行,也被迫跟着
侃爷给人家留地址,春节时便也收到一张张贺卡。侃爷大
言不惭地说:“我在传播文明。”

    例二:侃爷家住某高层建筑。楼门洞堵满自行车,妨
碍进出,侃爷决心治理。先贴告示,无效。既而亲自把门
内自行车搬到门外,未几,被搬出去的车又进来了。侃爷
心生一计,夜深子时,侃爷出动了,把一辆辆门洞里的自
行车搬到宽宽的马路对面。翌日,丢车的人好一通寻找。
但从此,这门洞再无乱放自行车的现象。此门之居民最终
没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真乃“大隐隐于楼”。

    第二次听说“另类”的字眼,是看到朋友石涛主编的
“另类丛书”。其实石涛也是个“另类”,但既然点了名,
就暂为尊者讳吧,改日更个名,再抖这位另类的老底。

    这套丛书中有一本《格调》,新近出版,是谈社会各
阶层生活品味之差异的,该书最后一章便是“另类”。这
是作者在社会所有阶层中最高看的小部分人。他们不受束
于工作、职业、出身、等级,我行我素,独立独行,身在
俗世,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我总觉得,社会的进化归结到根本,应该是审美的进
化。而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杂色的社会。杂色社会的前
提条件,是另类的存在。另类不是异端。异端其实是对立
面,另类往往比异端更远离正统,远离到不与之计较。另
类虽不属严格的政治学范畴,但对一个社会的政治安定其
实好处莫大,一个社会只靠相互对立的两个派别、两种观
点来支撑,其实是危险的。只有更多的另类产生,为社会
提供了更多的支点,社会才是真正牢靠的。    郑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