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摘帽:不胜尴尬不乏勇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1:21 重庆晚报 | ||||||||
李明 据本报前日报道,我市大足县铁山镇因完不成旧城改造任务,于2002年打了一个“擦边球”,将一条不到300米的老街申报为市级历史文化名镇。然而三年来镇政府无钱投入古镇的保护,导致损毁和安全隐患严重。无奈之下,该镇最终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了摘掉“帽子”的申请。
这真是滑稽:既然该镇历经不少辛苦才争得一个响亮的“名头”,哪里又有主动要求“摘牌”的道理?这在盛行“树形象”、“创品牌”之风的当下,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但细究之下又恍然大悟:“申报”缘于无奈,“申请”起于尴尬——也就是说,在“名镇”这顶光鲜的帽子下面,掩藏着的尽是“无力”的悲哀。 从报道得知,对于铁山镇这样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和穷镇来说,要在县里掀起的城镇化热潮中兑现“三年不见一张瓦片”的承诺,“必须在三年内完成旧城改造任务”也着实困难。因此,无奈之下,镇领导为了“不扣分扣钱”,于是开动脑筋,将未改造的老街“保护”起来。可是,“保护”老街又需要一笔不菲的“保护费”,而铁山镇依然贫穷,所以“无奈”之后再遭遇“尴尬”,也就是必然的了。 由是观之,推动该镇申报“名镇”的最初“动力”,还得“归功”于该县城镇化热潮的掀起。只是笔者不解:铁山镇本无力掀起“热潮”,上级部门为何还要下“死命令”?同时,申报“名镇”又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而该镇老街的规模和状况显然不怎么够格,可评审部门怎么就大笔一挥了? 当然,在经历无奈和遭遇尴尬之后,该镇主动要求“摘帽”,应不失为值得赞许之举——它表明该镇领导对老街民众的安危尚存担忧之心,还表现出镇政府尚有敢于直面现实而不怕“低头”的勇气。网络编辑:甘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