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一声“干爸”泪花流 一未成年少女的“寻亲”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8:00 新桂网 | ||||||||
新桂网-南国早报记者蔡立梅“请你转告那些好心人,我女儿的事已经有着落了,请他们放心,太感谢大家了……”陈妹妹感激地说。与往日相比,她一样晦暗的面色,一样凹陷的脸颊,不同的是,笑容洋溢在脸上,眼神也不再黯淡。这位尝尽命运坎坷的母亲,10多天前还生活在绝望中,现在却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好心人家争“认亲”
3月9日,本报刊发《“找户好人家收养我女儿”》一文,报道了南宁市一位患肝癌晚期的贫困母亲陈妹妹,欲将15岁的女儿巧巧(化名)托付给一户好心人家的事。这位母亲的最后心愿,打动了不少热心读者,当天就有10多人打电话与记者联系,表示愿意收养或援助陈家母女俩。“我想认她做小妹,你能不能告诉我她们母女俩的地址?”3月9日下午,南宁市松下家用电器技术服务中心的周先生找到记者后说。下午6时许,记者带着周先生和他的同事来到陈妹妹的住处。周先生静静地听陈妹妹述说她们母女俩的往事,不时端详着巧巧留在家中的两张照片。周先生告诉陈妹妹,自己家在广东,妻儿在东莞,双亲在甫宁,想认巧巧做小妹,把她接到自己的父母身边并送她读书,直到她大学毕业。离开陈家时,周留下了一袋苹果、200元钱和联系电话,说以后有困难就找他。除了“抢先一步”的周先生,广州的庄女士也通过本报热线,表达了收养巧巧的意愿。庄有一个10多岁的女儿,丈夫为新加坡人,从事进出口贸易,因其生意伙伴当日从南宁带了一份早报过去,夫妇俩偶然看到本报的报道,她非常同情母女俩,便打来电话,提出巧巧可暂时留在南宁,她可为其提供读书费用,将来再接去新加坡。邕宁吴圩的李女士也说,她先生是货车司机,两个儿子读初中,读初三的大儿子小明看了报道后对她说:“好可怜哦,妈妈你做一件好事,收养她做我妹妹吧,我们一起去上学。”他还帮妈妈打通了本报热线,让李女士帮表达他的意愿。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经商的陈先生,说自己有两个读初中的儿子,十分调皮,痴迷上网,想收养一个乖女儿做儿子们的学习榜样。而一位郝姓先生(化名)说,他们夫妇俩均为百色人,有一个女儿在北京读大学,愿意认巧巧做干女儿并承担其母亲的治疗费。得知有人捷足先登后,郝先生还对记者说:“巧巧选择哪家都没关系,相信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尽可能帮助她们。” “这几天我很高兴” “10多年没见面的同学和同村姐妹,她们看了报道后四处打听,找到了我,我还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她们了,我真的很高兴……”3月11日中午,陈妹妹用同学的手机给记者报信时说。两天后的13日上午,记者赶到南宁市罐头厂,从一位叫袁秀红的女士手中接过200元和一袋米。这位纯朴的下岗女工,执意要托记者向陈家母女俩“表示一点心意”。而热心读者陈先生和刘女士,则分别从不同方向赶来,要随记者去看望陈家母女。当天,记者赶到陈家时,那小小的出租屋里坐满了人,有陈妹妹的同乡,有巧巧的同学,还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热心读者,母女俩脸上不时露出笑容。刘女士是位有心人,她从早上坐到下午,举了很多事例来鼓舞陈妹妹,希望她乐观地和病魔斗争,她还塞了600元给母女俩。记者原本以为刘是心理咨询师,没想到她是一家饭店的老板,但她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和单位。她只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也是患癌症早早离开了她,她深深体会失去亲人的那种孤苦心情,所以,她总是尽力去帮助、安慰身边那些有困难的人,并从中得到一份快乐。刘还讲了一段她亲身经历的事。她说,有一次一个柳州的青年失魂落魄地出现在她的店里,说自己身上已经没有钱了。刘女士给了他60元车费和餐费,让他回家。临走前,那男青年要了她的电话和地址。没想到过了几天,那青年真的打电话来,说自己回到家了,并叫其哥哥寄100元还给那青年。收到那100元,刘女士很激动地打了个电话给那青年:“谢谢你,我帮了不少人,第一次有人回信给我!”这次经历,更坚定了刘女士帮助别人的信念。病中的陈妹妹认真地听着刘女士的讲述,脸上不时露出会心的笑容。陈妹妹满怀感激地说:“听了你这些话,我感觉宽心多了。”巧巧也连声感谢刘女士说:“自从妈妈知道自己的病情后,就很少笑了,以前我劝她不要担心我都没有用,这几天她最开心了。连走路都轻快了,也不觉得累了。”巧巧还告诉记者,3月9日那天,她所在的安吉中学8年级3班班主任梁老师在班上读了那篇报道,她忍不住哭了,老师和同学们知道后,不仅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她,还集体为她募捐。梁老师捐了100元,数学老师捐了50元,同学们共为她募集了1400多元捐款,并且四处帮打听她10多年没见过面的哥哥,想让她哥哥来看母亲一眼。“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一定会努力读书,将来报答大家。”巧巧说着,眼睛又湿润了。 一声“干爸”泪花流 3月12日,陈妹妹打电话告诉记者,母女俩经过慎重考虑,希望能和百色的郝先生见个面。记者将口信转给郝先生后,他当即表示星期天赶到南宁。13日中午,当郝先生扛着两箱水果和两盒鸡蛋出现时,陈家小屋一下热闹起来。坐在小板凳上,郝先生静听母女俩的陈述,细细地翻看病历和学生手册。中午1时,他掏出100元,让巧巧买菜做饭。饭做好了,他便大口大口吃了起来,边吃还边夸巧巧手艺不错。下午3时许,郝先生将2000元交给陈妹妹,让她交房租、买一台二手电视机解急,后又给了巧巧500元,嘱咐她在学校要改善伙食,安心读书,他以后每月会定时存1000元给她们俩支付药费和生活费,并说将来巧巧是去百色还是留在南宁读书,由巧巧选择。这时,在母亲的示意下,巧巧喊了一声“干爸”,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郝先生笑着大声应答,陈妹妹眼中泪光闪闪,但她抹了抹眼睛又露出了笑容。临时当上“干爸”的郝先生,随后与巧巧母女俩约定:“五一”放假,让巧巧到百色去看“干妈”,并和在北京读大学的“干姐”好好聊聊。交代相关事宜后,郝先生赶回百色,母女俩送他上车,一直目送着他离去,直到看不见他的车才回家。“女儿终于有了着落,我放心了。请你代我母女谢谢所有关心我们的好心人……”陈妹妹一再叮嘱记者。在写这篇稿前,记者征询郝先生的意见,可否公开他的单位和姓名,郝先生还是坚持用化名。他说,自己是穷苦人家出身,事业成功后,他总觉得生活中比金钱更可宝贵的东西很多。他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出名。记者还得知,此前,他曾援助过两个患白血病的孩子,可惜最后病魔还是夺走了他们的生命,其中一个男孩才4岁。“生命是宝贵的,我只是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付出一份真心,如果这能够让一个人从此不再孤苦,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采访手记 “施比受快乐!” “你一定要记得叫她哦,她是我楼上的邻居。”3月9日晚7时,我还在陈妹妹的租住房里,接到同事的电话,说他的“芳邻”和陈妹妹是同村人,看到报道后,很想去看看。3月13日是星期天,当我电话通知有同样心愿的读者时,竟然还是把她“漏”了。直到下午,我错把另一位读者当成“芳邻”,才发现自己的疏忽,赶紧翻笔记本找电话。电话通了,“芳邻”却在电话那头轻轻笑了几声,说:“我已经去过了,我们同村5个姐妹找到她了。”——几天来,我一直沉浸在一种情绪中。那些不知名的读者,辗转去看望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为了不影响巧巧的学习,他们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他们为的是什么?或许没有置身其中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我能想到的惟一解释,就是那句“施比受快乐”。当我按动快门,为陈家母女俩和那些不愿“曝光”的好心人拍下纪念照时,我看到每一个人的脸上,笑容都是灿烂的,这些笑容,像一道阳光,穿透了这个阴霾的春日。 作者:蔡立梅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