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资助30名贫困生(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07:33 潇湘晨报 | ||||||||||||||||
多次向贫困人群伸出援手 在攸县城关镇建设路,一家从事百货寄卖业的小店上边悬挂着一块招牌,招牌上“爱心资助贫困学生联系点”的字眼格外引人注目。何新建就是这家小店的老板,多年来,老何以此为“据点”,热情地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多次伸出了援手。 由于年轻时家境贫寒,何新建在13岁时就被迫辍学,这是他一生的痛。1990年从攸县某厂下岗后,何新建夫妇在城关镇开了这家寄卖行,他们经营有方,每年能积攒二三万元钱。有了一点积蓄后,朴实的老何总寻思着要找一个好的途径来回报社会。1996年湖北发生罕见大水,老何当即为灾区捐了2000双鞋子、80余件皮夹克。单是这一项,老何就花费了好几万元。 扶贫助学八年如一 1997年,团中央在全国开展“希望工程”活动。在电视上看到那些衣服破烂、眼神忧郁的孩子,老何就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再次体验到那种渴望上学却又无可奈何的隐痛。“如果这些孩子得不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就会像当年的我一样失去许多机会”,想到这些,老何决心开辟自己新的事业——扶贫助学。 今年16岁的易美珠是何新建第一批资助的10个孩子中的一个。美珠四五岁时,父母就不幸去世了,她与爷爷相依为命,而一身重病的爷爷根本无力供她上学。1997年,老何开始承担起小美珠的所有费用。2001年12月,美珠的爷爷逝世后,老何把美珠接到自己家里,从此,美珠吃住都在何家。2003年6月,易美珠考上攸县一中,老何又负担起了她的学杂费。 8年来,何新建先后资助了3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其中有9人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走上了社会。目前,还在接受老何资助的有21人,其中高中生8人,大学生2人,每年老何要负担这些孩子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共计两万多元。
其实,何新建只是一个小本经营的个体户,在开店过程中,他曾遇到过多次挫折,但他资助贫困学生的决心从来就没有动摇过。老何不抽烟,也没有别的爱好,家里的住房还是1984年建的老式房子。每次走访贫困学生家庭,不管多远,老何总得依靠他那辆已破旧不堪的自行车。老何想着的是,要抠紧每一分钱,用来资助那些急需帮助的贫困孩子。 如果能发动更多的人来从事这项爱心事业,就可以资助更多的贫困孩子上学。意识到这点后,老何开始四处走访,整理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向社会积极呼吁,努力寻求志同道合者。为此,他还特意在自己的店门前挂上了“爱心资助贫困学生联系点”的牌子。 8年来,何新建走访了近百所学校、200余户贫困家庭和60多位企业老板,行程上万里。在他的带动下,有17名个体老板当上了50多个贫困孩子的资助人;在他的倡议下,县个协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向贫困孩子献爱心的行列中来。在“爱心资助贫困学生联系点”这块小招牌下面,充满着浓浓的人间温情。王兴夏何纲华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