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文澜书店:张治光“割肉”卖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9:02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 贺沂沂

【金陵晚报报道】张治光,曾经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公司的普通职员,每天过着一杯清茶、一张报纸的清闲日子。当他决定打掉自己的铁饭碗辞职闯天下时,正好34岁。

10年打拼,张治光成功了——由他经营的文澜书店,成为南京地区最大的期刊类杂志书店,
2003年又成立南京文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门心思做图书

重新说起当年打拼的日子,张治光举重若轻:“我一直都坚信,只要认准了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终有一天会成功。”

外地一位朋友鼓动他做图书业。于是两个人一起在山西路军人俱乐部里,租了一间二三十平方的门面,开起了书店,书店名就叫“文澜”。一年多后,外地朋友撤出,张治光开始了独立经营。

“虽然我自身并没有什么艺术细胞,但是我要做就一定要做出点名堂。思来想去,我决定集中所有精力做图书。”于是,张治光“像割肉一样”,将同时经营的酒店、工厂生意一一“割去”,“那一次损失了大约三四百万”。

看人脸色被推出门

外期刊杂志是图书门类中最小的一类。也许就因为太不起眼,所以很多做图书的人都不太愿意涉足其中。张治光却不做图书,只做期刊。“刚开始,最大困难就是缺少资源,虽然期刊杂志社很多,但文澜还没有名气呀,所以,那段时间我天天背着包全国各地地跑,找资源。吃闭门羹、看别人脸色,那是家常便饭。”

张治光还对记者说了一个小故事。那年正是南京《东方文化周刊》刚刚推出、最火爆的时候。“我的一个苏北客户想要一些来卖,于是我就找到《东方文化周刊》社,刚进门,对方就说了,我们根本不需要你们来卖,不需要和你们合作。”接着将张治光推出了大门。

“我那个气呀,当时就在心里下了决心,《东方文化周刊》,我要么不卖,要卖就连锅端。”这虽是句气话,却更激励了张治光“一定做出名堂来”。经过近10年的打拼,张治光没有食言,如今,张治光再也不用背着包满求人了,文澜在业内打响了名气,“我们以诚信为重,10年下来,和所有合作的期刊社没有一项经济纠纷。”

现在,当年将张治光推出门外的期刊杂志社也纷纷纷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这叫不打不相识,我们现在都成了朋友,常常会拿过去的事情开玩笑。”

2003年,张治光成立了“南京文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澜已由过去一个小小的书店,变成了一个机构设置齐全的大公司。在这十多年的打拼中,给予张治光最大支持的莫过于妻子。

为了支持张治光,妻子辞去了工作。现在,张治光的妻子是公司的执行副总,“我俩是圈里公认的最佳搭挡。”

(编辑 田木)
(08-09 09:02)
(08-09 09:02)
(08-09 09:02)
(08-09 09:02)
(08-09 09:02)
(08-09 09:02)
(08-09 09:02)
(08-09 09:02)
(08-09 09:02)
(08-0909:0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