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野生大熊猫“盛林1号”救护经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11:13 新浪科技

  2005年7月16日,一只野生大熊猫闯入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区江安河边的闹市街头,并滞留在了波涛汹涌的走马河边的一棵梧桐树上。为了保证这只大熊猫的安全,上午10点50分,当地林业部门为其注射了3ml眠乃宁。11点,人们将大熊猫安全地从5-6米高的梧桐树上营救下来,并立即送当地林业局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和治疗(T37.2℃、HR72次/分、RR24次/分),11点32分,为其舌下静脉注射回苏宁3ml,2分钟后该大熊猫醒来。苏醒后的大熊猫显得非常兴奋,在运输笼中不停地走动、抓咬,约半小时后方才逐渐安静下来。

  根据当时的情况,省林业厅主管部门决定将其送到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进一步抢救治疗。运送队伍13点50分从都江堰出发,15:40许送熊猫抵达卧龙。在运送途中,该大熊猫表现兴奋、紧张,抓咬铁笼,中途曾多次给它喂水,均不喝。到卧龙后由于惊恐而致十分紧张,表现为特别兴奋,不停地在舍内急走,攀爬栏杆、抓咬铁门等,呼吸极快(120次/分钟以上)。治疗专家小组研究认为:该大熊猫暂无生命危险,而且因该猫上午刚麻醉过,如果马上又麻醉进行检查和治疗,会加重麻醉对其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所以决定,首先保持环境安静,逐渐给予能量、体液和镇静剂等治疗处理,安排专人对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护。该大熊猫于17点饮口服体液2500ml。18点左右该猫逐渐安静了,夜间供应口服补液盐水。

  7月17日上午,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专家对其麻醉进行全面体检和输液治疗。体检结果为:①心电图仪显示心脏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麻醉过程中出现心率不齐,心电图波形异常;②超声波检查发现胆囊炎,胆囊壁增厚,胆汁回声异常;③血液生化结果显示肝、肾功能异常;全身炎症较严重;轻度贫血;④外观检查发现体表有大量吸血蜱感染;左后脚掌轻度划伤。⑤性别、体重和年龄等:雌性,体重60.5Kg;体长90cm;齿式3132/3133;牙齿完好,无龋齿,估计年龄约4~5岁。

  治疗:1.补充能量;2.补充体液和调整电解质、酸碱平衡;3.补充维生素;4.全身抗菌消炎;5.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皮下注射伊维菌素1.8ml。6.控制胆囊炎症;胆舒胶囊3粒/次×2次/天。12点55分输液结束;13点40分左右苏醒。醒后一直在舍内休息,很少走动,白天没有吃竹,晚上吃鲜竹约0.7Kg,喝补液盐水2000ml,不吃窝窝头,将苹果咬碎,很少吃进。排便成型,粪便检查有蛔虫卵。

  18日至20日口服左克2粒/次、胆舒胶囊3粒/次、VC1粒/次、复合VB2粒/次。2次/日。口服补液盐和口服葡萄糖自由饮水。不吃窝窝头,每天投吃苹果约1Kg,精神较好,休息多。白天不吃竹(由于经常有人打扰,害怕所致),晚上吃鲜竹约2Kg。排便成型。20日排有2条蛔虫。

  21日至24日口服胆舒胶囊3粒/次、VC1粒/次、复合VB2粒/次,2次/日。口服补液盐和口服葡萄糖自由饮水。活动有所增加,采食量也有增加,平均粪重在4Kg以上。

  25日10点麻醉复查结果为:①心脏功能异常:麻醉过程中心律不齐,心率减慢,心电图波形异常;②胆囊炎。③肝、肾功能趋于正常,多项指标都接近或达到正常值;④全身炎症已得到良好控制;⑤轻度贫血;身体抵抗力较差,免疫球蛋白值偏低;11:12检查结束。

  结合两次诊断结果,对该大熊猫的病情可得出以下结论:1、心脏功能异常,麻醉过程中心率不齐;2、胆囊炎;3、全身炎症较重,现已得到良好控制;4、轻度贫血,免疫力偏低;5、肝、肾功能的血液生化指标第一次异常,第二次复查趋于正常。

  根据前两次体检结果,需进一步对胆囊炎、贫血等疾病加强诊治。鉴于前两次麻醉中曾出现心率不齐,建议以后工作中,如需麻醉要谨慎处理。

  饲养管理方面加强营养调理,投喂其喜欢的质量优质的竹子;考虑到要进行野外放归研究,除治疗需要外,尽可能少的投喂人工食物;尽量减少外界干扰对它的刺激。

  为了让大家记住这只“顽皮”的野生大熊猫,让更多的人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而行动起来,国家林业局为其命名为“盛林1号”,意为“盛世兴林”。

  目前,经过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精心照顾和护理,大熊猫“盛林1号” 精神状态较好,食欲旺盛,喜吃鲜嫩竹枝叶、竹茎和苹果,活动较多,将其放回野外的时机已经成熟。经过8月7日大熊猫“盛林一号”放归可行性论证会的论证,8月8日,“盛林1号”将从生态环境都比较适合大熊猫生存的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迈出回到大自然的第一步。

  “盛林1号”的成功放回野外,是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抢救野外大熊猫的又一成功佳绩,既让其生命得到了延续,又充实了野外大熊猫的种群数,增加了遗传多样性。

  相关背景资料: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缘,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我国建立最早、面积最大,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珙桐、连香树、水青树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有450多种动物和4000多种植物,享有“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广谱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的美称。它是保存大熊猫及其生物多样性遗产的关键地区,是《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与《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项目的重点实验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成立于1980年,1983年至1990年,主要工作是通过人工复壮的方式壮大野生大熊猫种群。1991年至今,“研究中心”在国家林业局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将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大熊猫的繁殖研究。经过将近20年的不断探索,研究中心初步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的三大难关“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使大熊猫幼仔成活率连续五年达到了100%。目前“研究中心”拥有了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已达81只。“研究中心”在进行大熊猫圈养繁育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大熊猫救护工作,1979年至今,共抢救野生大熊猫100余只,并把条件适宜的抢救大熊猫放归野外。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