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要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9:14 红网-湖南日报 | |||||||||
刘新程 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又涉及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只有上述因素相互协调,才有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些因素中,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即生产生活问题,是最现实、最直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此,必须高度关注、认真解决好民生问题。
高度关注、认真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所讲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也可以说是以民为本。所谓本,就是本源也,以民为本归根结底是以民生为本,最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为人的尊严、价值和各项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只有始终关注、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体现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只有始终关注、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端正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然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当然需要高度关注、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不能只给一部分人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机会和条件,而应该让最广大人民都能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机会和条件,从而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高度关注、认真解决民生问题,才会自觉地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凝聚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因而也是他们的奋斗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虽然给大多数人带来了实惠,但并不一定使所有的民生问题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相反,由于市场机制在某些环节的失灵和其他社会原因,贫富悬殊、下岗失业、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生活困难等民生问题还相当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把解决民生问题与加快经济发展统一起来,从真心实意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出发,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为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不断增进和实现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从而调动最广大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民生问题贯穿于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始终。我们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民生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 立足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要,重不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表现出一个地方党委和政府是不是真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是能不能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重要前提。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民生问题,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快又好地发展地方经济,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财力和手段。要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尽可能地减少贫困人口,通过加快发展的办法最终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解民难。从大处着眼,就是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到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中去考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抓住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带有普遍性的民生问题,举一反三,重点加以解决。从小处着手,就是要面向一家一户去做工作,关心和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业就学就医等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要教育党员干部心里装着民生问题,时时想着民生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和省委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之本。要广开就业门路,正确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用足用好国家有关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重视对广大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育和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构建民生的“底线”。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长,逐步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依法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灾害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制度以及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的互助精神,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最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民生底线。(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天心区委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