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街:打造长沙戏剧大舞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7:18 红网-湖南日报 | |||||||||
本报记者 曾衡林 实习生 贺年青 一条以展现湖湘戏剧艺术为主题的特色街巷———长沙“光裕里”预计9月中旬改造完工。目前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原有的房屋、围墙都被因地制宜地改造成了仿古“梨园”,每个细部都将“戏”融入建筑中。背街小巷被打造成“戏剧街”,为长沙戏剧艺术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艰难中的戏剧艺术搭建起了一个广受瞩目的大舞台。
在长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戏剧街的建设,必将唤起人们的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培育起对优秀传统文化引以自豪的敬意和温情,构建起博大宽厚的文化心态,把增强民族的自尊、自信,与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结合起来,为戏剧艺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 长沙光裕里街现有长沙市花鼓戏剧院、长沙天心区文化馆、长沙市湘剧院、天心区青少年宫4家文化单位。上世纪80年代初,此地戏剧气氛浓厚,民间戏剧活动频繁。当时的南区文化馆在馆长刘瑞其的倡导下,更是坚持戏剧演出,深得群众喜爱,人们称此地为“戏窝子”、“南馆现象”。1989年,刘瑞其提议并获得省剧协支持,联络社会各界18个单位创办了首届湖南拾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后成为中国映山红戏剧节,从而使一条街一举轰动全国。“戏窝子”也成为了广大群众特别喜欢光顾的地方,每每有新戏上演时,这里总是坐得满满的,卖瓜子的倒茶水的在座位间穿梭不停,丝竹锣鼓,有滋有味。 湖湘戏曲,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影响深远。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戏曲艺术却慢慢地沉寂了。湖南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自1999年第五届开始,成为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性质的民间戏剧节,改名为“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每两年举办一次,前五届都是在长沙市南区文化馆举行,第六届移师太原。其后,“戏窝子”也没有了以前的繁华。中华戏曲,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凝聚着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独特的民俗生活意境,人们期盼着我们的戏曲艺术能再次焕发出她的青春与活力,也寄望“戏窝子”能再造都市胜景,成为长沙的一张名片。 2005年8月21日长沙戏剧街改造工程专家研讨会对戏剧街作了如下规划设计:以“梨园”春色装点,以“菊坛”雅韵打扮,彰显“戏窝子”特色。在建筑细部上:墙面色彩用粉红色,代表戏剧演员的脸部化装;仿红砖墙,代表仿古戏院墙;木门窗花雕采用道具造型雕花,木窗花还采用贺敬之题词的“映山红”字体和映山红标志;其中还有一部分“歌女吹笙”窗花,花鼓戏剧院大门和原南区文化馆大门建设成两种不同款式的仿古戏院门。利用麻石、圆雕、浮雕、影雕等手法雕刻长沙戏剧街标志:名人题词,优秀剧照,各种道具,恢复历史古朴风貌,烘托出戏曲的历史氛围。建一个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古戏台。对街原有的门店进行戏剧化改造,统一对外招商,引进做有关戏剧饰品的店主。剧院围墙内栽种桃树、梨树、杏树、青竹等,墙外栽种各色映山红、菊花及与戏剧有关的根雕老树盆景。突出“戏剧之魂,民间之艺,园林之美,湖湘之情”的理念,使戏剧街形成一个灵动飞扬的整体,让人们每到一处,都恍若“戏”中。 建成后的戏剧街将开展一系列的戏曲联谊演出活动,同时,有关部门还将大力开发此地的旅游资源,开设戏剧茶座、戏剧沙龙,逐步形成一个具有长沙特色的戏剧市常“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曾经成功地闯出了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经营模式,在其发轫地长沙市南馆剧院演出的民间剧团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由组合”的经营模式,生产和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曾达到一年演出300多场,场场满座的空前盛况。“南馆现象”验证了我国戏曲艺术民间性质的回归,也展示了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戏窝子”基础上扩建的“戏剧街”,无疑为我们的戏剧艺术搭建起了一个更大更好的舞台,硬件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新辟的“戏剧街”能继承“戏窝子”的优良传统,在软件上多下些工夫,努力探索戏剧改良的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市场规律的演出经营模式,让我们的戏剧艺术真正在观众中“活”起来,让“戏剧街”真正“还戏于民”,为振兴戏剧艺术,提升长沙城市品位,突现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华戏曲,源远流长,美学神韵,空灵超迈,我们期待着长沙戏剧一条街,演绎出更多更新的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