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不辜负‘王选’这个名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7:24 红网-湖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李斌 吕诺 隋笑飞

  “本报从本期开始试用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胶版印刷,如无特殊情况,将于二月一日起正式使用这一先进技术。”

  1985年1月5日新华社机关报《前进报》上的一则《告读者》,仿佛把我们拉回到20
多年前那个激情满怀的岁月———1984年初,国家经委安排在新华社进行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中间试验,试排新华社内部出版的一报一刊———经过3个月的连续运行,共排印《新华社新闻稿》88期、《前进报》12期,共约1000多万字。

  “这是从原理性样机到实用性样机的一个跨越,使大家增强了信心。”“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日前因病逝世,作为当年激光照排系统这一技术的“第一用户”和攻关参与者,新华社几位工作人员深情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岁月。

  “有一种理想化的追求”

  新华社通讯技术局的尤继林曾经和王选在一起工作8年。

  59岁的他深情地回忆起往事——1974年8月,为解决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难题,国家批准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立项,即“748”工程(包括汉字精密照排、汉字情报检索、汉字通信三个子项目)。“经过系统论证,决定选用北京大学王选同志的汉字字模信息的压缩还原方法,选定北大为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单位,新华社为系统的第一用户,形成了科研、生产、使用三结合的模式。”“当时做汉字照排的不止一家。王选说服大家的理由,是他研究的系统可以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当时汉字的信息量是海量,而计算机当时的存储量少,最多只有二三十兆。二是可以实现计算机排版。还有,是字形压缩后看不出毛刺等。”尤继林说,“1975年,我第一次见到王选。那时王选还在病假中,一直发低烧,但他迅速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项目研究中。”

  1976年秋,尤继林参与了王选领导的攻关小组,是新华社最早派去的5个人之一———3个负责硬件,2个负责软件,尤继林负责硬件。“王选对工作精益求精,作风严谨,有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尤继林回忆说,“几乎系统的每一条程序都是他亲自设计的。当我们做出第一套黑体字时,他认为黑体字的‘横’好像不太好看,有点僵硬。他问大家是不是可以研究出更好看的图形?后来,在他的坚持和指导下,字形进行了调整,才变得更加美观。”

  “这是激光照排的起点”

  “这张报纸具有历史意义,它是激光照排在中国的一个起点。”作为报版软件的负责人,新华社通讯技术局54岁的工程师王增抗至今珍存着20多年前,也就是1985年1月5日《前进报》报样的翻拍照片。

  得知王选逝世,王增抗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王选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当年‘748’工程会战时与王选夫妇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

  1977年初,刚从北大计算机系进修毕业的王增抗,作为新华社选派的第一批软件技术人员,到北大投入“748”工程会战。几次会议研讨后,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教授把报版系统排版软件的研制开发任务交给了王增抗,让这个刚出校门、26岁的年轻人非常兴奋。

  在王选夫妇直接的指导、帮助和严格要求下,王增抗完成了“一型机”“二型机”排版软件的研制。“1984年初,在新华社进行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中间试验—试排新华社《前进报》和《新华社新闻稿》时,为了共同的事业,王选夫妇拖着病体,坚持奋斗在试验现场。”王增抗说,试验中系统软件和硬件特别是激光照排机出现了许多问题和故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解决。“一型机软件联调期间,工作非常紧张,常加夜班。王选老师为使我能得到休息,千方百计在北大西门教员宿舍给我调剂到了一套房间,使我夜晚工作完后可以休息。”王增抗说,“当时年轻,不知道在当时房源那么紧张的情况下,王选老师为找到这间住房是多么不容易。”“他不是简单沿用或照搬先进技术,而是洋为中用,勇于超越,敢于创新。”王增抗说,王选始终瞄准世界技术前沿,要求科研有很高的起点。

  “不辜负王选这个名字”

  “我第一次见到王选,是1975年11月,至今已经共事十年,相识交往30年。”新华社原党组成员、通讯技术局原局长孙宝传说。“他在技术上很敏感。当时‘748’工程实际上面临两种方案的选择,一种是二代机(机械照排),一种是四代机(激光照排)。他提出的四代机方案符合技术发展方向。”孙宝传认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是王选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日本等国家也是二代机用得多。王选作为技术领头人是超前的———不跟着外国人走,自己创新,自主创新,这是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如果跟在日本人后面走,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局面。”

  “第二条,一项好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甘于寂寞,敢于坚持。激光照排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才成功,历经了十多年。新华社也和王选整整合作了十年。”孙宝传说,“事实证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科研、生产和使用三结合,也是一条好的经验。今天尽管是市场经济了,也应该坚持和发扬这一条。”“第三条,光是技术不行,还要搞市场。一个好技术必须和市场结合,变成生产力才能有生命力。正是在王选的带领下,才有了方正、华光等公司。王选这一点,在当时的知识分子身上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今后一定继续努力,不辜负‘王选’这个名字。”孙宝传说,“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今天我们悼念王选,更重要的就是要发扬他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的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增强国家实力。”(据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