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与湖南报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07:23 红网-湖南日报 | |||||||||||||
1995年1月21日,王选教授在本报座谈。
王选在本报激光照排室接受记者采访。(本版照片均为 田应坤 摄) 本报记者 蒋吕文 朱永华 历史会记住这一刻:2006年2月13日。 王选走了,但王选开创的时代远没有结束。 “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许许多多网友的留言,见证了民众对这位七十岁老人发自内心的尊崇。 尊崇的理由并不仅仅他是北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而是他作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引领中国报业和出版业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划时代变革,享有“当代毕昇”的崇高威望。 斯人仙逝,国人同悲。消息让湖南,特别是湖南的报人感受到一种特别的震撼,因为这个名字对湖南报业非比寻常。 是他,用科技之光推动了湖南报业出版印刷的一次又一次飞跃! 是他,多次亲临湖南言传身教指导报业的编辑排版技术改造与推广! 是他,以“中国创造”实现了“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三次亲临湖南报指导告别铅与火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创造时代。 20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的报业与出版业正处于一种焦灼和彷徨之中。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曾以其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而傲然于世。斗转星移,而今却风光不再。西方已经实现了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激光照排,而中国却因为汉字信息化处理上存在的障碍,还停留在依靠铅字排版印刷阶段。在西方开始普遍迈入“光与电”的时刻,中国人却不能跳出“铅与火”的樊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掩的尴尬。 从历史的纵深看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中造纸和印刷术都属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语言信息作为一种符号需要一定的媒介系统来记录、储存、传递、接收。第一阶段可称为“甲、骨、石、木”阶段。第二阶段可称为“笔、墨、纸、砚”阶段。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开创了出版印刷的新时代。第三阶段是文字的书写实现了机械化。其主要标志是打字机的出现西方历史学家把打字机的诞生称为是“人类文化史上继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的第三项文化工具的发明”。拼音文字只有26个字母用几十个键便能敲出所有的单词和句子但汉字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形体复杂汉字的信息处理因而与机械化时代失之交臂。第四阶段是计算机的出现。电脑作为“人脑”的一种延伸,实现了人类思维的机械化,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革命。文字信息的载体也随之从原来的纸张扩展为音像带磁光盘。但正如机械打字机一样电脑同样不是为汉字而设计。进入信息时代电脑几乎将汉字挤到现代文明的边缘,有人甚至提出了“在计算机时代,汉字终将灭亡”的预言。 此时此刻,西方企业正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日本的“写研”株式会社和美国的HTS公司开始进入中国推广他们的汉字处理系统。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外国公司突破了汉字处理技术,国内又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与之抗衡,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煌煌中国情何以堪:不仅将面临出版市场的全面失守,而且将陷于无密可保的绝境。 山雨欲来风满楼,湖南报业也在焦灼中期盼。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湖南日报,愈来愈感受到来自市场方面的巨大压力,不断派出人员北上南下,寻找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突围”。原湖南日报印刷厂副厂长申莹之在回顾这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时,用了一个字:难! 1975年,时年38岁的北京大学助教王选,在得知国家正在进行汉字信息处理项目的“748工程”后,凭借自己深厚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功底,主动请缨,出任“精密汉字照排系统”技术总负责人。王选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提出绕过当时世界流行的机械式照排技术和阴极射线式照排技术,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汉字字数和字体繁多,印刷用汉字字形的信息量达几百亿字节,为解决普通计算机难以存储的难题,王选创造性使用“轮廓描述方法”描述汉字笔划特征,使字形信息量压缩约500倍,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为保证字形变大变小时的质量,王选在世界上率先采用“参数描述方法”控制字形变倍和变形时敏感部位,一举领先西方10年! 1979年王选主持的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第一台样机调试成功。接着象征着中华之光的“华光电子出版系统”面世。1985年新华社采用实用的华光II型机出版了新闻稿日刊。1987年12月2日,《经济日报》成为世界上第一家采用屏幕组版、激光照排的中文日报社。接着王选和他的团队勇攀高峰,又相继开发出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引发了新闻出版业的“彩色革命”。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步入市场推广阶段。王选带领一批年轻人亲自参加各种技术推广会,在全国各地巡回进行系统的演示和讲解。 始终关注国内外激光照排市场动态的湖南日报,决定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1989年3月,时任湖南日报巡视员的赵复志带领申莹之等一行3人,先后考察了山东潍坊华光公司和北大新技术公司的激光照排系统,回来向报社社务委员会汇报后,同年5月又再赴北大继续考察开始了与王选教授等人的接触。北大老师的诚恳以及他们雄厚的技术力量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认真听取考察组的详细汇报后,报社社务委员会立即进行了专题研究,时任湖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梁新春果断拍板:下定决心与北大新技术公司合作!同年3月,双方正式签订协议,采购北大新技术公司的两套“华光Ⅳ型计算机排版系统”,湖南报业与王选领导的团队正式握手!对民族品牌的共同体认,推动了双方携手并进。 设备已定,培训先行。湖南日报第一批技术骨干踏上了赴京学习激光照排技术的征程。湖南日报的同志来到北大,王选教授总是设法抽时间与他们进行交流,详细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并给予技术指导。湖南日报印务中心激光照排室副主任、时为湖南日报电子排版技术员的杨三知谈起王选教授满怀敬意,他回忆说:“王选老师平时讲话不多,为人十分谦虚,又平易近人。每次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直到你弄懂为止。” 为就近加强业务指导,北大新技术公司将在湖南的第一个办事处设在了湖南日报的招待所里。工厂从排字工人中抽调了一批年轻的同志进行计算机文字录入和DOS系统操作的紧急培训,为了让他们迅速适应角色,报社每个星期组织一次打字比武。1989年年底,经过集中培训后,技术人员基本掌握了方正系统的工作流程,负责录入的打字人员运用“五笔”输入法普遍达到每分钟100多字的速度,最高的每分钟敲出200个字。 1989年12月29日,湖南日报采用激光照排系统出版的湖南省内第一张报纸《湖南农村报》正式面世。 1990年1月1日,随着新年曙光的来临,4张精密照排的对开大报胶片从自动冲片机里出来了。这是第一张用华光Ⅳ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排版的《湖南日报》!与铅印的报纸对比,新出的报纸着墨均匀、字体清秀、版面美观。不仅大大提高了出版时效,单位工作量亦大为减轻。报社内部刊物《湖南报人》以“九十年代一束报春花”为题,详细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捧着还沾有油墨清香的《湖南日报》,整个报社沸腾了!报人们纷纷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为了这一天,我们等了太久。 1990年4月26日,王选第一次来到湖南日报。一到报社就去了照排车间。他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了新设备的运行情况,还拿起新出的胶片仔细察看。报社领导对王选老师为湖南的报业的贡献表示谢意。王选说:应该感谢湖南日报对民族品牌的支持和关心。正是因为湖南日报的率先示范,才使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湖南报业得到有力的推广。 1990年5月31日,又一个历史时刻来临了!湖南日报彻底“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5月30日,排字车间像过节一样,打扫得干干净净,工厂在办公室召开了座谈会。老中青3代排字工人汇集一堂,倾诉各自的感想。时年74岁的沈钥师傅激动地说:“我从13岁开始起当学徒,在铅字排版岗位度过了61个春秋,没有想到今天与铅字告别,这真是印刷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晚8时,排字车间灯光格外明亮,大家早早地进了车间,全神贯注地投入了工作。5月31日凌晨2时,报社社委领导梁新春、金希光、周才耀、特邀顾问汪立康、尹岳中、巡视员赵复志、值班编委李凌沙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来到了车间。2时12分,湖南日报最后一块铅版排完了,沈钥师傅情不自禁的在上面写道:“最后一张清样,5月31日早2点沈钥与你告别。”在场的社委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也在清样上慎重的签了名。晚班编辑室的同志难抑激动地在清样上写下了“再见,可爱的铅字”。此举也标志着湖南日报成为湖南报业第一个“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新闻媒体。 1995年,刚刚创办的《三湘都市报》也采用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跨越。 1995年1月21日下午,王选和方正集团副总裁姚秀琛教授一起再次来到长沙,参加湖南日报印刷厂举行的报刊代印工作会议。会议结束,他又与湖南日报领导蒋显礼、万茂华、毛福春、刘耀明、易正雄举行了座谈,重点介绍了我国汉字信息现代化的研究过程。 致力科技产业化推动告别纸与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98年,长沙晚报率先在全省报业中采用方正新闻采编系统,掀开了湖南报业“告别纸与笔”的序幕。 1999年5月7日,王选教授第三次来到湖南日报考察。 此时,王选教授已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尽管日程非常紧且有公务在身,但他还是在百忙中惦记着湖南报业的发展。在湖南日报社领导的陪同下,王选先后参观考察了湖南日报和三湘都市报。在听取了湖南报业发展的情况汇报后,他满怀深情地说:“当年湖南日报告别铅字,走在了国内前列;不久前,三湘都市报告别纸与笔,也跻身于全国一流行列。” 紧接着,王选教授又与报社领导座谈,并接受湖南日报和三湘都市报记者的联合采访。谈到我国的报业信息技术革命,王选以他的远见卓识,表达了持续攻关不停步的决心。他深刻地指出:“报业信息技术发展,历经一次又一次革新与革命,一是告别铅与火,二是用新的方法出彩报,淘汰了传统的电子分色机,三是用新的方法传输 版面,淘汰了报纸传真机,四是告别纸与笔,并用因特网发送报纸信息。很快,又会有一次大的技术革新,就是告别胶片,电脑直接制版。” 在分析预测报业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后,王选教授殷切寄语:“报业信息技术将不断革命,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在这方面都取得过成绩,希望你们今后不断上新台阶。” 随后,王选教授又马不停蹄的来到长沙晚报参观考察。长沙报人至今记忆犹新。“王选教授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在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地位无人可及,为湖南报业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功不可没。” 方正新闻采编系统的核心是采编流程管理。它使采访、编辑、修改、排版、签发等多个环节全部在网络上进行。通过计算机通讯系统可以接收驻外记者和派出记者发回报社的稿件无需再录入以提高新闻时效记者库可以通过网络将稿件迅速直接分发给各对口编辑部门系统能随时监控稿件的去向和处理状况并及时向记者反馈处理结果。编辑库的编辑既可以自己直接写作也可以通过网络调出记者的稿件进行编辑,版面编辑可在电脑上设计版式、美化版式直至组版。具有最高权限的总编库能通过网络查看报社的各种情况可进行各种稿件、版面的审阅签发并可通过网络向各采编部门下达指令指示。系统还能自动记录流程中稿件的每一次修改并保留详细记录以备查考。王选自豪的宣称:方正新闻采编系统的采用“是我国报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我国报社电脑化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 1999年12月31日,湖南日报彩色电子出版系统安装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胜利实现分色、照排、制版、印刷“一条龙”作业。时任湖南日报社社长匡代科与湖南日报社总编辑万茂华又在报业信息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装修一新的采编大楼全部安装了方正电脑。 2001年10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新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湖南日报社社长李凌沙(现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上任伊始,便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副书记、湖南日报社总编辑万茂华立刻着手湖南日报整个采编系统的自动化,吹响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全面“告别纸与笔”的号角。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集体的代代接力,伴随着王选北大方正公司的持续创新,推动着整个湖南报业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 2002年8月5日,有着50多年办报历史的湖南日报晚班正式启用北大方正文韬采编系统,并很快实现了整个采编网络的联网。随之,湖南教育报刊社、团结报、郴州日报、常德日报、张家界日报等相继推开,方正新闻采编系统在湖南报业全面开花,迅速得到了普及。 产研结合,枝繁叶茂。王选,作为中国新闻出版业技术革命的开创者,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方正集团的主要奠基人,他不仅亲手推广了激光照排技术普遍应用,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已占领国内报业市场的99%和海外华文报业市场的80%,同时,方正的日文照排技术已占据日本报刊市场的三分之一,真正实现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 2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湖南新闻大厦14楼的方正集团长沙办事处采访,适逢该公司正在悬挂“沉痛悼念敬爱的王选老师”的横幅,整个公司正弥漫在巨大的悲痛中。方正集团IT软件事业部电子出版印艺事业部总经理李桦深情回忆起了王选教授的人格魅力,称他为方正集团的“精神领袖”。方正科技长沙分公司总经理罗群力介绍说,自1995年推出自有品牌“方正电脑”后,2005年方正电脑系列产品在湖南地区销售额突破3.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18.9%。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是坐在方正电脑旁,使用方正文韬新闻采编系统写出以上文字的。也许,这正是对王选教授最好的纪念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