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国产货为啥爱起“洋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09:27 河北日报

  “麻烦你,这个是念‘抠抠’吗?”在省会北国商城的女装卖场,一位中年女士面带尴尬的笑容,对品牌标识为“kako”的服装的售货员问道。售货员倒很热情,告诉她这个牌子是“卡壳(音)”。如今,在省会的一些大型商场,越来越多的商品品牌挂上了“洋名”,想要按照字母念准音很难。对此,有关人士认为,“洋名”品牌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不但助长了部分消费者盲目崇洋的消费心理,并且是一种文化侵蚀,需要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改变这种情况。

  念不懂的“洋品牌”原是地道国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商品起个“洋名”成了一种“时尚”。走进商场,放眼望去,从化妆品、服装、鞋帽到手机、家用电器,一个又一个由各种字母或符号组成的品牌会迎面向你扑来。近日,笔者在省会北国、东购、世贸等大型商场的女装部转了转,发现有约三成的服装使用纯“洋名”品牌,还有过半数的服装品牌虽然有中文名字与“洋名”对照,但“洋名”被标示得非常显眼,中文名称则显得非常“憋屈”。

  前几天,省会居民刘女士在商场看上了一件大衣,款式颜色都很中意,可其品牌名称“L`orfeo”却让她产生了“怯意”,这个品牌标识上没有一个汉字,虽然售货员小姐很热情地招呼“欢迎来到奥菲欧(音)”,可刘女士却始终不能确定这个牌子念啥,加上不菲的价格,让刘女士打消了问这是啥牌子的念头。“那么贵的衣服,名字里没有一个中国字,一看就觉得是国际大品牌。”刘女士说,“可转了一圈,还是觉得就中意这件,狠了狠心决定买了,才发现原来是深圳产的!”

  采访中,几乎所有被询问到的消费者都表示,不论是不是“洋”商品,都应该有个中文名,这样更容易识别和记忆。

  取“洋名”原是为“逐利”

  虽然满眼“洋名”,但笔者调查后发现,其实大多数“洋名”商品并不是洋货,而是正经的国货。既然姓“国”,为什么偏偏要取个洋名呢?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薛维君分析,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商品生产者对利润的追逐。

  洋名一是看起来更像国际名牌,另外还可抬高商品价格。于是有很多生产厂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就为自己的产品取英文“洋名”,还有的用法文、希腊文甚至是一些符号。在薛维君看来,这不过是商品生产者在“赢利”目的驱使下耍的一个技术上的小花招。

  薛维君说,在销售心理学中,这属于“信息模糊”现象,商品的模糊信息可使其拥有一个模糊价格,然后经消费者的模糊付出,最终可使生产、销售者获得一个确切的较高利润。而部分消费者不够成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这种现象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薛维君认为,产生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说明有市场需求,因为生产、销售者的市场行为往往正是为了迎合某种市场需求。

  “洋名”不可乱取

  面对越来越多商品起“洋名”的现象,日前,上海市出台了有关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在上海销售的商品包装、说明、招牌用字,必须使用规范用字”。

  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国产商品使用洋名,从表面上看,好像使品牌更“时尚”,但实际却因为不好识别和辨认,错失了更多的消费者。毕竟,我们的大多数消费者仍很难对“洋名”品牌产生清晰而深刻的记忆,所以起“洋名”反而不利于商品的销售以及知名度的提高。这位负责人还介绍,现在驰名全国的“虎豹”服装开始时并没有中文名字,后来根据原商品名,进行了音译和意译,取名为“虎豹”,厂家认为这个名称既符合企业形象,又能体现产品的特征。没多久,这个牌子就在全国叫响,并为全国的消费者熟知和认同。对越来越多的商品品牌用语不规范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表示将予以关注。本报实习生 刘可心 刘剑文 本报记者 孟瑞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