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行进式互动报道之二 我们两家小院相连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6:11 辽沈晚报 | |||||||||
“每当我回到当初的棚户区,好像还会看到她穿着红色的碎花棉袄,到水井旁提水。这时她会向我这边看一眼,盈盈一笑叫声小根哥……”昨日56岁的马文斌手拿邻家小妹的照片仍沉浸在回忆中。 “我一样想老棚户区的邻居们。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对于这些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老邻居来说,那份邻里情早已变成一种浓浓的亲情,融入到每个人的
“我们两小无猜生活了10年,1988年后她从外地寄来包裹后,人就失踪了,希望能通过报纸找到她,了却我多年的一份心愿……” 我们两家的小院相连着 1956年,7岁的马文斌随母亲从河北来到沈阳,就在东北电影院东侧一个胡同里安家。“当时胡同里只有6户人家,都是自己盖的砖瓦房。整个棚户区那时只有50户人家,直到改造棚户区后有几千户人家搬离了这里。我们当时都住在大小不一的小偏厦里,院子里杂七杂八地堆放着废弃的生活用品,房顶铺着木板条和油毡纸。我家正好和她家是邻居。我们两家的小院相连着,两家又都是6口人,两家共用一个水井和一个茅厕。” “我的小名叫小根,她叫凤喜,我比她大一岁。她家的条件比我家好,他的爸爸在医疗器械厂工作,我爸是蹬三轮的。”马文斌说,我们两家相处得特别好,她家吃饺子一定先送给我们家尝尝,我们要做饺子也是这样。 她总是挑水走过我身边 马文斌说,一晃就过了10年。我们都长成了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夏天她穿着蓝碎花半袖衫,冬天是红碎花棉袄,婷婷玉立的。 “水井就在我家门口,寒假里她总是每天上午10点挑水,每当看着她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心里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朦胧的青春期吧。” 马文斌说,1966年寒假的一天她又过来挑水,在等水的过程中,冻得直跺脚。我喊她进屋暖暖。她进来只是笑却不说话。 我和老邻居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 “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她的父亲去世了……这一年我和她的生活都被打乱了。来不及相互告别就都成了下乡知青。我去了东陵,她去了开原。这一去就杳无音信。” 马文斌说,棚户区开始改造后,左邻右舍欢呼雀跃,棚户区里的房子再也经不起风雨。每年夏天下大雨的情景:大雨过后,小院内全是积水,公厕、下水道经常发生堵塞,污水会溢出来。没办法,居民出行都是光着脚拿着鞋趟着水出去。雨停后,房内滴着雨,床上、桌上、地上全是水。许多居民家的墙上都贴着大幅的画,都是为了遮羞,为了掩盖长毛发黑的墙。 记得要动迁的那一天,大家反而都不说笑。“我和在这里住了30多年的老邻居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我们常常讨论动迁问题至深夜,如今总算盼出头了,但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留恋。 我也一直打听着她的音信,街坊四邻有时还聚在一起谈起她。直到几天前我才找到她的母亲,得知她从1988年再也没有看到过女儿。“1988年春节,她突然提出送从山东蓬莱探亲的亲属回家。在回沈的路上失踪了。我只是接到从大连寄出的她的身份证和包裹,人至今也没有音信。” 记者王志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