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贵州赫章民族歌舞的危机与拯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8:55 贵州都市报
贵州赫章民族歌舞的危机与拯救(组图)

《苗族大迁徙舞》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贵州赫章民族歌舞的危机与拯救(组图)

扶老携幼过黄河


贵州赫章民族歌舞的危机与拯救(组图)

彝族《铃铛舞》


  6月10日,我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维护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贵州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保护好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贵州人的责任。

  赫章县位于黔之西北,共有彝族、苗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等15个少数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神秘的高原大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
民族歌舞文化,并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传承而不断丰富,使得民族歌舞文化这块瑰宝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其艺术优美动人,别具一格。这其中又尤以《苗族大迁徙舞》和彝族《铃铛舞》为最,堪称赫章民族歌舞文化的两朵奇葩。

  2005年,赫章的《苗族大迁徙舞》、彝族《铃铛舞》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进行申报。而作为黔西北地区传统文化品牌的彝族《铃铛舞》,同年获第七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高奖———山花奖。

  而在此之前,这两个民族民间文化精品却一度陷于失传危机。

  《苗族大迁徙舞》背后的悲壮故事

  一声雄鸡啼鸣,手执火把的将军依次唤醒熟睡中的将士们。

  苗族悲壮的大迁徙史展开。

  舞蹈中,队员先是围抱头部,作睡眠状,在一声雄鸡啼鸣后,手执火把的将军依次将队员唤醒。顿时芦笙响起,舞蹈队员依次踏踩节拍踏上迁徙的征程。队员中的男女老幼手抚眼角,作挥泪状,似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一少年冲出队伍,面朝故土方向深深跪下,一手斜指长空,喻对故土的难舍,母亲走出队伍将其劝回迁徙队伍。

  接下来,吹芦笙的青壮年进行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笙不离口,在草地上前翻后滚,作眺望或射击状。舞步大约持续十余分钟后,队伍来到两条寓示黄河的黄色布条前,持火把的“将军”边舞边试探着迈过“黄河”,接着芦笙手渡过“黄河”。芦笙手过河后,手持羊角,盛满酒接应后边的队伍,队员们边喝边舞,在芦笙手的护卫下,扶老携幼,一个个“渡河”。直到所有的队员过河……

  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思是寻找居住的地方,是赫章县大花苗支系,迁徙的记叙性舞蹈。它叙述苗族人民大迁徙的苦难历史,展现了苗族大迁徙的画卷,具有诗的概括力,浓烈的气氛,音乐的交响,用形象的舞蹈动态,表现了苗族人民不畏艰险,英勇善战,历尽艰辛,冲破难关,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境地。舞蹈有悲壮的场面,有乐观的场面,从始至终贯穿了大迁徙的全过程。

  苗族的《迁徙舞》无疑讲述他们悲壮的迁徙史,令人为之动容,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个极富韧性的民族尽管在跋山涉水的艰难路途中依然忙里偷闲,吹芦笙,谈情说爱。

  《铃铛舞》的豪情与霸气

  《铃铛舞》彝语称“肯合呗”,是古人祭祀时所表演的军事舞蹈,以手摇铃铛以示骑马远征,以足顿地意为骏马踏步,这些动作反映了穿荆过林、稳步前进及寻找食物、吊岩背桩、背水、相互照顾等过程的艰辛。后由护送阵亡将士的战斗舞演变而成为祭祀歌舞。

  “肯合”即斋经,指祭祀礼仪中唱经的歌,“呗”即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指通过这种舞蹈表演形式加上歌师的诉唱来祭奠死者。

  在现实的祭祀中,舞者右手执铃铛,左手执彩带。祭祀开始后,按主先客后,辈分大小的顺序,各家带领人马,扛彩旗,敲锣打鼓,吹长筒号、吹唢呐,灯笼火把,浩浩荡荡,围着灵房绕场,舞队随之边绕边舞,两人扛五彩纸马,在队伍中穿插。绕至灵前空地,绕灵队伍要绕成甑底形(太极图),鸡翅拐(之字拐),马蹄形(半圆拐),犹如古代军事检阅摆出的阵式。绕灵结束,歌舞者回到灵柩前跳舞,歌师对歌。

  作为军事舞蹈,在古代,《铃铛舞》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方将领,手持铃铛以示骑马,同时也用铃声来控制舞步。现在,《铃铛舞》的内容主要表现彝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翻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勇斗豺狼虎豹,然后男耕女作,生息繁衍的大迁徙的壮阔画面。

  彝族的《铃铛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凸现了一个民族的风情习俗甚至他们悲壮沧桑的历史和对幸福的憧憬。

  危机与拯救

  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民间舞蹈的《苗族大迁徙舞》和彝族《铃铛舞》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首先,民族文化的传承脱节。民族文化无典籍记录,而依靠言传身教。男女青年外出务工,村寨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民族歌舞活动趋于淡化,而随着年长者的辞世,年轻一代对歌舞的内涵逐渐失去理解,难以传神地延续;其次,外来文化的冲击。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电脑媒介,群众与外界接轨,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进入他们的生活,传统的民间歌舞不再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形式。

  鉴于此,1988年,赫章县政府投入专项经费将《苗族大迁徙舞》和彝族《铃铛舞》整理成册,收入《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志》一书中。

  目前,《苗族大迁徙舞》、彝族《铃铛舞》中的动作、音乐、曲谱在赫章已有了初步搜集整理,并在历次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展演中,作为必推节目,参加各县市及全省组织的各种演出。

  同时,相关部门将《苗族大迁徙舞》和彝族《铃铛舞》作为传统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通过汇演、比赛等方式,保护其传承,扩大其影响;通过将其作为乡土教材的内容,使之后继有人;通过展演、交流等方式,将其作为地方文化品牌推向外界;通过提炼、升级、转化,使这一传统舞蹈艺术逐渐走向文化产业。

  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苗族大迁徙舞》和彝族《铃铛舞》保留着民族最古老最纯粹的记忆,保护他们,就是守护了民族的精神家园。

  作者:李海勇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