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给了我家的温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5:20 温州都市报 | |||||||||
10月26日本版刊登了《我的儿呀,你在哪里?》,文中的主人公柯大生辗转千里,两次来温寻找儿子,虽然老柯没能如愿找到儿子,但是他在温州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让他感动万分,回到老家后,他给我们寄来了一封感谢信——— 尊敬的都市报记者同志:
你们好! 我是湖北来温州第二次寻子的老人柯大生。虽然没有找到失踪儿子的线索,但还是想感谢报社的帮助,感谢温州的好心人,让我们在千里之外感受到家的温暖。 特别使我们今生难忘的是永嘉县一位69岁的老人。在今年5月,我们第一次寻子回家后,接到这位老人打来电话,询问收到他寄来的钱没有,后来我们收到了钱。在通话时,我留下了老人的联系电话。为表示感谢,我联系老人询问他具体家庭住址及姓名,老人始终不愿透露。 第二次来温寻子是10月23日,原本想到老人家上门表示感谢,但他不肯说家庭住址,约定到火车站来看我们。结果老人家真的乘公交车从永嘉县赶来了,见到他我们非常高兴。 后来,老人家说要回家了,我们想请他吃饭,他坚持不肯,给他礼物,老人家也不愿收。临走时,老人家把300元钱塞进我口袋里,我说无论如何都不能收的,但老人家执意让我收下。 这位老人对我的帮助太大了,但至今连老人住哪里,姓什么都弄不清楚,这叫我惭愧,想来想去,只有请记者帮忙,代我们向这位好心老人再次表示真诚的感谢,并祝福老人身体健康。 此致敬礼 湖北省大冶市灵乡镇 柯大生(来信有删节) 记者附言 昨天,记者拨通了那位老人家中的电话。说起柯大生千里寻子的遭遇,老人家说老柯太可怜了,为了寻子沿街讨饭,露宿街头。他资助点路费,只是表表心意,没什么大不了的。 记者问老人叫什么名字,老人连忙说没有这个必要,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后来,记者无意间向同事打听得知,这位老人来自永嘉县上塘镇,经常寄钱捐助本报报道的一些处境困难的人,少则两三百元,多则上千元,但都不留姓名。 匿名捐助是公民爱心的奉献,是一种社会美德。其实,不管实名捐款还是匿名捐助,对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想既然老人家不肯留名,我们就应该尊重他的意愿,不必刻意去寻找。潘贤群/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