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司法所里话调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8:14 荆楚网-湖北日报 | |||||||||
记者任浩 通讯员陈洁琼 谭辉龙 目前我省有各级人民调解组织3.8万多个,人民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33万余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他们怎样发挥作用?近日,记者走访咸宁市咸安区5个乡镇———司法所里话调解
“从倒数第一到前三名,司法调解起了大作用!” 大幕乡是咸安区最偏远的乡,这里盛产楠竹。乡党委副书记石大平说,税费改革前,一亩楠竹收入百把元,税负450元,种多亏多,农民都不要山地。2003年税费改革,2004年林权改革,楠竹税费全免,山地成了“香饽饽”,农民争种,由此引发山林纠纷。“打架、伤人的事经常有,2004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全区倒数第一。”石大平回忆,堂胡村与红山村为几亩山林争得不可开交,乡政府多次调处不成。最厉害的一次,农民手持土铳对峙,互不相让。 2005年8月,乡司法所成立。所长孙相松带着两名干警,一村一组排查,一年时间将历年积下来的27件山林纠纷化解大半。“我们乡13个村,219个小组,都有调解员和信息员,每月开一次例会,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孙相松说。 2005年底全区综治评比,大幕乡进了前三名。乡干部说:“司法调解起了大作用!” 也是为平息“楠竹纠纷”,汀泗桥镇司法所的干警可谓费尽心思。星星村24组的王冬先承包山地种楠竹10多年,收获在望。其他村民以楠竹挤占公用地为由,要求重新分地,双方剑拔弩张。司法所干警当起“评估师”,仔细测算投入产出比,王冬先得到土地补偿,其他村民也服气。 “以前,乡镇党委政府70%以上的精力用在调解纠纷上,现在有了司法所,为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汀泗桥镇党委副书记何红辉说。 “调解成功了没有反悔的,也没有后遗症。” 双溪桥镇杨堡村调解委员会设在村小学里。村党支部副书记徐育彪兼任调委会主任。 这里条件极简陋,但调解组织很健全,墙上画着全村治安防范信息员分片负责图。一张半椭圆的旧桌,就是调解双方的“说理处”。徐育彪拿出一大摞记录本,翻开看,桩桩件件记得十分详细。“主要是宅基地、田地放水、林权、交通事故中的矛盾,有些事小,但也不好处理。”徐育彪说。 11月23日下午,5组的肖汉军开三轮摩托车,不慎将4组74岁老汉万盛炎撞死。为赔偿双方争执不下。“万盛炎的家属要16.2万,按法律肖汉军至少要赔8万。但他根本赔不起,法院判了也难执行。经我们调解,最后赔了2.32万。”“调解完了,有反悔的吗?”记者问。“没有。”“有些事依法解决不好,还得依理。”马桥镇司法所所长黄德豪也调解过不少此类纠纷。今年元月9日,马桥荣利制衣厂职工李留红,因感情问题在厂里跳楼自杀未遂,落下残疾。家属到厂里闹,要8万元,厂长不答应。司法所3次协调,促成该厂一次拿出2.5万元,作为道义上的赔偿。“李留红如果告到法院,至少要出4000元诉讼费,官司还打不赢。”黄德豪说:“我们调解不收一分钱,也不留后遗症。” 马桥镇还聘了5位退休干部当首席调解员。“这些老干部德高望重,处理问题有理有情,说话有分量,当事人愿意听。”黄德豪说。 “她骂得我们进不了门,还得用真情感动她。” 汀泗桥镇司法所干警金鹤林嗓门大,却有着平常人难得的耐心与细心。“赤岗村李兰香家的老人赡养问题,我们跑了20多趟,现在完全调解好了。”他说。 李兰香的婆婆带着孙子出门打牌,小孩玩水不幸溺亡。李兰香悲愤至极,老人从此失去依靠,有病也难医,寻思着上法院去告儿子、儿媳。 金鹤林同所长吴红辉一起上门劝解。“人还没进门李兰香就骂开了,骂得我们进不了门。”金鹤林说:“一次不成,两次,三次……什么好话都说了,好不容易儿子同意签个协议,却被媳妇一把撕掉。” 去的次数多了,李兰香由骂到沉默到不好意思,怨气渐消,答应赡养婆婆,给她治病。李兰香跟干警成了熟人。“我们就是用真情去感动她。真要告到法院,一家人都不愉快。”金鹤林说。 区司法局局长倪晴告诉我们,去年以来,遍布乡镇、村组的司法干警和调解员,共调解各类纠纷1281起,调解成功率95%,成为维护农村稳定不可或缺的力量。 [记者手记]点亮乡村和谐之光 单个看,他们每人只是33万分之一,合起来,每人出一份力,就是33万颗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火种。广袤乡村,因为他们的奔走与“游说”,不断增添着安定与友善的元素。 骑辆自行车,背个包,带一捆小册子,行走于乡村、田间讲法,屋下说理,乐此不疲,这就是他们的工作状态。一位司法干警对记者说:“现在很多老百姓遇上扯皮拉筋的事,主动打电话要我们调解,我们做事有荣誉感。” 随着普法推进,农民法律意识在觉醒,但面对复杂漫长的诉讼和“马拉松官司”,农民往往望而却步。而司法调解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可以降低老百姓的诉讼成本,防止财力、精力和人力的大量消耗,让群众用最简单、最经济的办法获得司法公正。法院也可缓解“诉讼爆炸”的压力。无论从百姓层面、法官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是较优的选择。 法治社会的根基需要他们培育,乡村和谐之光需要他们点亮。且选33万调解大军中的几个“小细胞”,说出他们的故事,道甘苦于万一,期待更多关注这些平凡而可敬的人。(记者任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