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59岁男子在大学旁听17年学外语 赴俄做翻译未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9:22 国际在线

  1985年,已做了19年的家具工人,38岁的王忠厚放弃原工作,改名“张跃川”到川大做了一名没有旁听资格的旁听生,而这一旁听就是17年。17年间,他博得了“张博士”的美名,也尝尽了艰辛。

  【返回其他栏目】

  [百态][记录][法制][乱弹][图片][博览]三次赴俄欲当翻译未能如愿后,王忠厚于本月12日回到家乡北碚。59岁的他表示,现在只希望有个小屋安身。

   当了19年工人突然放弃

  王忠厚1947年出生在重庆南温泉镇。王从小就爱读书,可刚上初二就被迫辍学。1966年,他成为北碚木作社的一名工人,在这家厂一干就是19年。其间,他上了电大补习班学习一直钟爱的数学。

  1985年,他放弃了原有工作,将名字改为“张跃川”,来到四川大学做了一个没有旁听资格的旁听生。

   睡楼道用旧课本旁听

  从1985年到2002年这17年间,王忠厚一直在川大苦读。由于没有旁听证,他东躲西藏,先后住过盥洗间、楼道、饭厅,甚至栖身苗圃。没有经济来源,他靠给食堂扫地、洗碗来换一日三餐。身上的衣物、铺盖、上课所用书籍基本都是向毕业生“淘换”来的。17年间,他学习了俄语、法语、英语等几国语言,并认为俄语是自己的特长。

   三赴俄罗斯当翻译

  2002年12月,“张博士”认为自己学有所成,可以“出山”了。一个在俄罗斯倒卖木材的商贩团体许诺让他前往俄罗斯当翻译,每月工资为2000元人民币。“张博士”兴致勃勃地随他们来到了西伯利亚东部伊尔库茨克州布拉刺克市,结果却仅仅是做一名监工。

  2003年5月,雇用他的老板因非法经营事发,倒闭散伙了,事先许诺的工资他一分钱没有得到。“张博士”5月18日从俄罗斯回到了北京,一边四处求职,一边继续学习俄语。

  但由于年龄以及学历等原因,他求职并没有结果。之后2004年和2005年,他又两次赴俄罗斯,去圆他的翻译梦,可惜仍没赚到钱。

   回重庆只想有间小屋安身

  昨天,在他栖身的简陋小屋里,记者见到了王忠厚。他刚返回北碚,暂时住在朋友帮他联系的这个住处。他身上穿的西服不是很合身,他说,这身行头都是当年在川大“捡”的。王忠厚仍每天坚持学习俄语,用当年捡来的随身听,播放俄语磁带。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只靠每月190元的低保金生活,最大的愿望就是“我想有个家”。然而这个家不是家庭,他不奢望59岁了还能结婚,他只希望有个能安身的小屋。

   各方说法

  当年工友:他当工人生活会好得多

  王忠厚当年的工友龚用林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可能因为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此他向往那种生活。”

  龚表示,他们每月退休工资基本都有七八百元,如果王忠厚一如既往地在这个厂干下去,现在的生活肯定要好得多。

   社会学家:他应考虑自身情况

  记者就此事咨询了社会学家谭刚强,他认为,就王忠厚的学习精神而言,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但在行为方式上,应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还应该考虑所学知识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如果真如王所说,他的强项是俄语,那么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一个人有真才实学,无论年龄多大,都是会派上用场的。

   新闻面对面 还会争取当翻译

  记者:你当年为什么会选择放弃工作,去大学旁听?

  王:我想多学知识。

  记者:难道没想过运用所学的知识改善一下自己的处境?

  王:我不会放弃,如果再有去俄罗斯当翻译的机会,我还是会争取的。

  记者:你后悔吗?

  王:我不后悔。虽然我穷困潦倒,但内心是充实的。(本报记者伊永军)

  来源:重庆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