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送别“铁娘子”

2013年04月18日08:39  南方日报

  她曾站在唐宁街的台阶上说过这样一段话:“混乱处我们带来和谐,错误处我们带来真实,怀疑处我们带来信任,沮丧处我们带来希望。” 她曾带领英国走出经济困境,医治了二战后长期困扰英国社会的“英国病”;但她也是强势发动马岛战争的“始作俑者”,被认为是造成英国贫富分化严重,几乎毁掉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独裁者、自大狂。她,就是一生毁誉参半的撒切尔夫人。

  当地时间17日,随着熄灯号响起,这位被英国媒体评论“优点多过缺点”,但也被指“致使英国分裂”的英国“铁娘子”,终于长眠在这片她奋斗一生的土地下。

  现场

  “大本钟”静音哀悼

  里根遗孀和戈尔巴乔夫出于健康原因未到场

  17日,伦敦一些政府机构大楼降半旗为撒切尔夫人默哀,英国标志性建筑“大本钟”则以“静音”形式表示哀悼。伦敦鸣放礼炮,致敬“铁娘子”。

  这名英国迄今唯一女首相的灵柩由国旗包裹,覆盖白色花环和一张写着“敬爱的妈妈——永远在我们心中”的卡片。灵柩先是由一辆灵车装载,随后装上一辆马拉双轮炮车,由威斯敏斯特宫送往圣保罗大教堂。

  不少民众提前聚集在灵柩运送道路两侧,手持标语,表达对撒切尔的情感。

  大约2300人出席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葬礼,包括英女王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普亲王、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以及多名外国政要和17国外交部长。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葬礼。

  与撒切尔关系密切的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遗孀南希·里根、原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出于健康原因,没有到场。

  葬礼中,“铁娘子”的孙女阿曼达·撒切尔和首相卡梅伦先后上台,缅怀这位150年来担任英国首相时间最长的女性。新华

  相关

  葬礼褒扬马岛战争 阿方大使拒出席

  细观这场葬礼可以发现,马岛战争的元素很浓。据了解,一些参加过1982年马岛战争的老兵将担任礼兵,把撒切尔夫人的灵柩抬至圣保罗大教堂;而一些退伍军人使用马岛战争时使用的枪,朝天鸣枪致敬。

  阿根廷外长对英国方面在葬礼上使用马岛战争老兵的行为嗤之以鼻。据外媒报道,阿根廷总统此次没有受邀参加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但阿驻英大使在英方邀请名单之列。英国首相府称,此举是为了在类似场合中维持与阿根廷的外交礼仪。而据外媒16日报道,阿根廷驻英国大使拒绝出席撒切尔夫人的葬礼。

  解读

  美方无现任官员出席让英失望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海外一些国家的政府首脑出席撒尔切夫人葬礼,比如加拿大总理哈珀、意大利总理蒙蒂和波兰总理图斯克等。可相较之下,美国方面派出的代表团规格明显比其他国家“矮了一截”。最终确认出席葬礼的美国方面人员有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前国务卿基辛格、前总统候选人金里奇以及众议院三人代表团等。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美方没有派任何现任政府官员出席葬礼。

  英国担心美国“移情”

  英国《卫报》报道称,“英国邀请奥巴马参加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但他却选择派出一个没有任何现政府官员在内的代表团前往伦敦。这令撒切尔夫人的众多朋友和支持者很‘失望和惊讶’。”

  让英国人失望的还不止这些。记者发现,出现在受邀名单中的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乔治·W·布什以及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纷纷缺席。

  事实上,自二战以来,国力渐衰的英国一直把美英特殊关系看作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唯美国马首是瞻。不少英国人怀念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前总统里根和撒切尔政府在冷战中的联手。但如今,随着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以及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大幅调整——包括在西亚、北非势力的收缩,加快脚步“重返亚太”,因而英国政府非常担心美国“移情别恋”。

  奥巴马更注重整个欧盟

  英方希望维持与美国“特殊关系”的愿望可谓非常强烈,两年前奥巴马对英国进行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让英国上下兴奋不已就足以说明这一点。那次访问,奥巴马和卡梅伦在《泰晤士报》上联名发表题为《不仅特殊而且必需的关系》的文章,称把两国绑在一起的不仅是历史,两国的需要和利益也是一致的。

  但美国对英国的态度时热时冷,让英国方面摸不着头脑。比如这次的葬礼。对此,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欧洲问题专家赵伯英说,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与美国在经济上的主张类似,两国有力合作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但其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并且美国现时推行的经济政策与当年的“撒切尔主义”已不尽相同。英国强调的所谓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美国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奥巴马上台后,更加注重与整个欧盟的关系,而非单独与英国的关系。

  英或借葬礼吸引外交注意力

  凤凰卫视评论员杜平认为,英政府或利用撒切尔夫人葬礼拉拢民气。他说,撒切尔夫人是英国自前首相丘吉尔卸任以来出现的唯一称得上“杰出领袖”的政治家,在现今英国国际地位大不如从前的现实背景下,英国政府希望通过撒切尔夫人的国际地位来吸引外交注意力,同时掩盖英当局政府执政不力这一事实。英国国内倾向于保守党的报纸《每日电讯报》对撒切尔夫人大量褒扬的报道也体现了这一点。

  针对杜平的观点,赵伯英点头称是,但是他觉得这恐怕只是英国政府单方面的意愿。赵伯英解释说,在国际上,英国还在不断谋求重现“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但现实是,英国在二战后就已开始逐渐沦为‘二流国家’,很难再回到昔日的地位。”赵伯英表示。

  关注

  “葬礼外交”有先例

  事实上,国内外以重要政治人物的葬礼为契机开展政治外交早有先例。

  “葬礼外交”启动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

  拿中国来说,最有名的就是1982年前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邓小平派出时任外交部长黄华作为中国特使亲赴莫斯科参加葬礼,直接扭转了中苏间人员往来断绝十七八年的情况,启动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当时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场‘葬礼外交’”。

  不仅如此,中国还曾和印尼在第三国政要葬礼上实现和平对话。1989年1月7日,日本裕仁天皇病逝,日本国内为其举行国葬。中国政府派时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同志以“国家主席特使”的身份参加葬礼。期间,钱其琛就与尚未同我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印尼的国务部长穆迪约诺举行了会淡,随后又会见了印尼总统苏哈托,并达成了三点一致意见。1990年8月8日,经过艰苦努力,中断了23年之久的中印外交关系得以恢复。

  借金大中逝世之机朝韩对话缓和局势

  在国际上,最有名的“葬礼外交”是朝韩借金大中逝世之机展开对话,进而缓和半岛局势。

  2009年,当时的韩国李明博政府实行对朝保守的外交政策,半岛形势一度恶化。8月18日,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因病去世。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派出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金己男和朝鲜统一战线部部长金养建赴韩国参加葬礼,期间会见了韩国总统李明博,双方就朝韩关系交换意见。金正日很成功地借助“葬礼外交”为自己树起了主动缓和半岛局势的形象,在舆论而前取得了先机,通过与韩国的接触,也间接缓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专题文字(除署名外):

  南方日报记者 赖竞超

  实习生 黄勇浩 李纤

  (原标题:送别“铁娘子”)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复旦大学否认投毒案系误杀情杀等说法
  • 体育英超-切尔西3-0 范佩西越位扳平曼联2-2
  • 娱乐王学兵前妻孙宁怀孕 与小5岁男友同居
  • 财经油价下周迎新机制后首调 每吨下调400元
  • 科技兰亭集势拟纽交所IPO 赴美上市破冰之旅
  • 博客新疆特大沙尘暴(图) 中毒女生朱令近况
  • 读书前苏联劳改营历史全揭秘:古拉格
  • 教育留学生母亲:从未想过恐怖袭击会那么近
  • 育儿奶奶给孙子喷敌敌畏驱虫致其中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