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韩春雨沉寂3年“再发论文” 仍是关于基因编辑

韩春雨沉寂3年“再发论文” 仍是关于基因编辑
2019年07月19日 11:49 观察者网

  原标题:韩春雨沉寂3年“再发论文”,目的仍是开发基因编辑工具

  时隔3年,曾处于舆论旋涡的韩春雨公开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韩春雨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基因编辑的新文章:Background free tracking of single RNA in living cells using catalytically inactive CasE。

biorxiv网站的该论文截图biorxiv网站的该论文截图

  文章共有5名作者,依次为Feng Gao, Yue Sun, Feng Jiang, Xiaoyue Bai, Chunyu Han,工作单位均为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研究中心。其中,韩春雨为通讯作者。

  文章摘要和内容显示,RNA具有重要且多样的功能,将活细胞中分离的RNA可视化,将为人们提供关于其作用的基本信息。迄今为止,科学家发明了两种活体RNA成像系统。

  本项研究发现,CasE可被设计成RNA跟踪工具。这种工具被称为“VN-dCasE-VC”,效果和可用性更强。

  一位接近韩春雨的人士向《中国科学报》表示:“这篇文章是此前韩春雨工作的延续,目的都是开发基因编辑工具。”

  通常,首发在未经同行评议的预印本上,是为了获得首发权。

  “韩春雨下一步还会投正式期刊的。”前述人士推测。

  新闻回顾

  2016年5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韩春雨团队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被媒体以“甘坐冷板凳、十年憋大招”的故事原型炒作而走红。

  此后半年,韩春雨个人及其所在大学陆续获得各类名誉和大量经费资助。

  同时,亦有国内多名基因编辑领域科学家实名发声称实验结果难以重复,怀疑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2017年8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

  2018年9月,河北科技大学发布公告,韩春雨团队不存在主观造假。但依据有关规定,取消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科研经费。

  韩春雨团队回应称,实验设计存在缺陷、研究过程存在着不严谨的问题。

  前述人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波之后,NgAgo这个研究方向在中国做得很慢。韩春雨他们的工作开展起来也比较困难,连学生也没有新招。”

  NgAgo最新研究速览

  2019年2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教授Alexei Aravin在bioRxiv上发表论文:Programmable DNA cleavage by Ago nucleases from mesophilic bacteria Clostridium butyricum and Limnothrix rosea。

  5月,论文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核酸研究》官网论文截图《核酸研究》官网论文截图

  该研究显示,cbAgo在多种条件下具有很高的活性,可用于在中等温度下对单链和双链DNA底物进行可编程的核内裂解。

  2019年4月,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助理教授Kevin V Solomon在BioRxiv发表论文:NgAgo-enhance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E。 coli is mediated by DNA endonuclease activity。

Biorxiv网站论文截图Biorxiv网站论文截图

  研究人员对NgAgo在原核生物中的功能进行了表征,发现其在非嗜盐性宿主中表达较差,大多数蛋白即使在重折叠后也不溶解和不活跃。但是,他们发现,可溶的部分NgAgo确实起到了DNA内切酶的作用。

  研究同时发现,这些内切酶活性对于增强NgAgo引导的大肠杆菌同源重组或基因编辑至关重要。

  在中国,除了韩春雨,也有一些团队在开展NgAgo研究。

  例如,今年1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核酸研究》上发表论文。

  根据论文摘要,该研究发现NgAgo以80%~100%的效率增强巴斯德氏菌和大肠杆菌中的基因插入或缺失。研究者分析,NgAgo可能具有作为原核宿主基因编辑器的潜力,但作用机制不清楚。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今年4月报道,国内六七家在这一领域较有实力的科研机构此前都对NgAgo很感兴趣。

  但在韩春雨论文被热烈追捧又遭到强烈质疑后,这些研究者又逐渐退出,基本不再涉足该研究领域。

  需要强调的是,韩春雨目前发布的这篇文章只是张贴在了预印本网站上,尚未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闫宏亮

基因编辑RNA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