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叶倾城:生平第一次 在武汉堵车堵得心情舒畅热泪盈眶

叶倾城:生平第一次 在武汉堵车堵得心情舒畅热泪盈眶
2020年04月08日 14:20 新京报

  原标题:叶倾城:生平第一次,在武汉堵车堵得心情舒畅、热泪盈眶

  凌晨无睡意,我参与了这个城市的封闭,也不想错过她的解封。

  4月7日晚上10点,我惯例熄灯,陪女儿上床。不上学让人觉得这还是漫长的寒假,很容易晨昏颠倒,晚睡晚起,必须要用意志来与怠惰对抗。早睡早起是必备的。

  但在黑暗中,我对她说:“你先睡。我想坚持到零点。”

  4月8日零点,武汉解封、开城。

  我参与了这个城市的封闭,现在,我想参与它的解封。

▲4月2日晚,二七长江大桥下,市民提鱼准备回家。资料图。▲4月2日晚,二七长江大桥下,市民提鱼准备回家。资料图。

  1月23日,我是被接二连三的微信、电话叫醒的,都在对我说:武汉封城了。

  封城是什么?这个名词在当时让我大惑不解,我想到的是张爱玲的《封锁》。

  我很快就知道了答案:离汉通道封锁、公共场所关闭。本来想去图书馆的我,只能做罢。

  第一天公共交通停驶。那天有位医生一如既往,从汉口坐公交车到武昌上班,在车上听说了这个消息。他的第一反应是:那下班怎么回家呢?但从此两个多月,他没回过家。

  出城通道关闭。我附近修地铁的工人,在年前回家,不知道在哪一关被阻挡,只能折返工地,就在集装箱房子里度过了漫长冬天。

  最艰难的日子,每天都不能睡,因为不想醒来,不想去面对在不断刷新的确诊数字。

  我惊慌过,偶尔停电停水,吓得以为是世界末日,要怎么样挨过漆黑的寒冷。

  我焦虑过,冰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渐渐空荡,去哪里买菜。吃饭从未像此刻一样成为头等大事。

  我愤怒过,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什么也没做错过,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会不会被困到地老天荒……

  但春天,到底还是慢慢地来了。

  运气很好,我所在的小区始终是无感染小区,这意味着我们至少可以在小区里晃荡。我看着蜡梅开过,长出一树新叶,樱花谢了一地残粉,红花继木絮絮地燃烧着,而小区墙外的碧桃,正开得如火如荼。

  而关于疫情,渐渐传来好消息。新闻我们未必全信,但身边人的复苏是实实在在的。

▲4月2日,武汉东湖,垂钓的老人。资料图。▲4月2日,武汉东湖,垂钓的老人。资料图。

  2月底,社区问诊的医生告诉我:他已经很久没见过玻璃状肺。

  我一位感染新冠肺炎住院的老师,康复出院了。

  3月初,我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医生朋友告诉我:他们医院正在陆续关闭病区。

  3月中旬,我在泰国流浪一个多月的朋友顺利返汉。

  3月24日,知道了武汉即将恢复快递的新闻,我告诉我妈。她立刻说:“那我们买点儿种子吧。”

  我妈已经快八十岁了,这几年,她在小区外开辟了一片菜地,长期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绿叶菜。小区封闭后,她慷慨地把菜地的使用权借给了地铁工人们——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靠这一小片地,坚持过最困难的那段日子。

  小区没解封,她的菜地还是咫尺天涯。

  但没关系,我妈说:即将重新栽种了。

  我说:等几天吧,估计人家快递点还有积压的。

  我妈说:我们也不要买很多,买点儿豇豆种子就行。

  这个夏天,会有豆棚瓜架雨如丝;

  这个冬天,会有干豇豆烧肉。

  而夏天,已经静静停在我的纱窗上,以一枚羽毛的形状。

  不知道是何处来的一只什么鸟(从羽毛看就是鸽子),为了什么,偶尔褪下羽片在我窗上,留下了什么信息,想要告诉我什么。

  3月26日,是农历三月三,我们吃到了地米菜煮鸡蛋。

  2月底,我的朋友们都纷纷去单位,在做消杀,准备复工复产。

  这期间,欧美为疫情笼罩,武汉渐渐好了起来。

  有一位在芝加哥的朋友,一听说武汉封城的消息就要给我寄口罩。因为邮路不通,我只能留了一个广州朋友的地址给她,心想不管怎么样,先进到国内再说。3月8日,口罩到达广州,广州朋友问我如何处理,我说:“寄回美国。”非常高兴,有机会成为一个雪中送炭的人,至少说明,我已经不在雪中了。

▲ 4月2日,汉口江滩边约会的情侣。资料图。 ▲ 4月2日,汉口江滩边约会的情侣。资料图。

  零点已经到了,一切静悄悄,没有钟声(也许有,是我住得太偏),没有烟火,没有欢呼,只有地铁工地的声音(他们已经开工一两个星期了)。武汉就像一个婴儿一般,从酣睡中伸了个懒腰,渐渐醒来。

  到早上,我微信上全是朋友发来的堵车图。生平第一次,他们堵车堵得这么心情舒畅、热泪盈眶。

  就是绕道太多,这座熟悉的城市,经常开着开着,发现前方是封着的路段,还要重觅他道。

  没关系,人生就是:你封我绕,你堵我等,到最后,条条大道通罗马。

  小区仍未开禁,我还坐在家里,但没关系,窗外是极好的春光,花气袭人,鸟儿一声一声,在催着“布谷布谷、布谷布谷”。

  希望这76天,这一年,我们没有误掉方方面面的“春耕”。

  文|叶倾城(作家)

责任编辑:张玉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