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久别重逢,他们讲述“方舱”背后的故事

久别重逢,他们讲述“方舱”背后的故事
2020年06月01日 05:09 武汉晚报

  原标题:久别重逢,他们讲述“方舱”背后的故事

      李甜(右)终于见到了多次帮助过自己的杨超(左)大夫的真面容,百感交集

      王培红总护士长和王金龙重逢,回忆医患并肩作战的日子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孙晖讲述“方舱样本”

      方舱医院,生命之舟,医患同船过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5月27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与患者作客“长江直播间”,这是他们阔别近三个月后的重逢。重生之日,患者朋友终于如愿看到了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之后的真切面容,说出了一直没有机会表达的心里话。医护人员们讲述了方舱背后的故事,也让我们对这只“方舟”有了更多的认知。

      【出镜人物】

      李甜:江汉方舱医院患者,全家感染,母亲抢救无效离世,与父亲、儿子同进方舱,率先加入方舱志愿者行列。

      王金龙:江汉方舱医院第999名出院者,怀着感恩的心写下1.7万字的方舱日记,江汉方舱最年长志愿者。

      孙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江汉方舱医院院长,36小时完成方舱改造,创下40小时不眠不休的纪录,每天睡眠不到5小时,打造出方舱样本。

      杨超:江汉方舱医院总住院医师、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党支部书记,方舱样本执行者,人如其名的“超人”。

      王培红:江汉方舱医院总护士长,穿梭在病区,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人称“方舱保姆”。

      【名词解释】

      江汉方舱医院:江汉方舱是武汉第一批方舱医院,从2月5日开舱到3月9日休舱历时34天,是武汉市“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病人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实现了患者零病亡、零回头、医护零感染。

      为什么会有这次重逢?

      王金龙:穿着厚厚防护服穿行在病区的医护人员,就是渡我们患者上岸的“白衣天使”,我们能感受得到他们的关心,听得到他们的叮嘱,却看不清楚口罩和护目镜下温暖的笑容。江汉方舱的“舱友”们建了一个群,大家时常回忆舱里的日子,感念关怀我们的好医生、好护士,都说:“好想见一见他们的真面容……”,于是我和李甜代表大家提出了这个想法,也是为了借此机会亲口向医务人员道一声感谢。

      你在方舱经历了什么?

      李甜:我和我父母、儿子都感染了,我的母亲抢救无效离世。我的症状很轻,发病两天就好了,所以能够有机会和体力救家人。2月6日-7日,我和父亲、儿子先后进入江汉方舱,就像是溺水的人上了船。刚进方舱时我很平静,也会对人笑,因为我不想传递负能量。但是夜晚安静的时候,那种失去亲人揪心的痛苦就会袭上来,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去,内心感到很恐慌很茫然。

      这里的医护人员好像看得出我的心思,他们用行动默默地关心我。孙晖院长、杨超医生帮我爸爸控制好糖尿病,送来特殊饮食;失去了最爱的外婆,15岁的儿子变得很沉郁,杨超医生为他安排心理医生进行疏导,把自己的电话留给孩子。儿子面临独自出舱进隔离点,“读书哥”付博士主动提出照顾他,可他们不在一个行政区,被分在了不同的隔离点。我急坏了,杨超医生反复协调终于把他俩安排在一起。

      这些看起来不是救死扶伤的“大事”,但解决每一件“小事”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孙晖院长、杨超医生等医护人员面对一两千名患者,他们把患者的“小事”当“大事”在办,花费了不少心血,他们是在用真心温暖患者。

      方舱里流行广场舞的背后故事?

      杨超:广场舞体现了方舱对患者非医疗需求的满足。治疗方面,我们有多年训练有素的医护队伍,通过优化流程,很快找到了适合方舱的医疗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非医疗问题才是更大考验,这里大量人群聚居,素不相识骤然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类社区”,生活需求、“邻里关系”、心理问题成了主要问题。

      生活需求首先是“吃喝拉撒”。方舱伙食好有目共睹,但是建成初期存在洗澡、厕所不够等问题,患者提意见,我们立即扩建了一批移动洗澡间、移动厕所,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

      在方舱,除了医疗维护,医护人员很多时候充当了居委会大妈的角色,比如“我不愿意和谁做邻居”“他为什么先出舱”“他看电视吵得我睡不着”“有的人要开灯有的人要关灯”等,这些很具体、很繁琐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感受,处理不好激化矛盾,处理好了患者更加配合治疗。

      虽然很多事都超出医疗范围,但每一位医护人员会多方协调,寻找平衡点,争取做到令双方满意。

      方舱内设有广播台、图书角、活动区,带领大家跳广场舞、讲笑话、练八段锦等,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就是为了营造轻松的氛围。一些患者难过、抑郁,心里有过不去的坎,由10人组成的心理团队重点关注的患者达100多人,通过微信公号24小时接受咨询,心理支持覆盖率达到了100%。

      在方舱当护士有过委屈吗?

      王培红:“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每一位从医者的座右铭,而在方舱医院,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刚进方舱,硬件服务有待完善,医护人员工作条件差,防护设施匮乏,通信手段有限。患者反映洗澡、入厕等生活设施的不足。护士是与患者打交道最多的人,难免会受点委屈,但我们最深刻的感受是“去理解”。首先理解患者的焦虑、恐慌、无助以及各种情绪,再通过专业的服务,想尽一切办法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以此获得患者的理解。

      住在方舱里的都是轻症患者,心理的疗愈胜于药物治疗。患者面对未知的病毒,牵挂分散在各治疗点的亲人,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努力倾听患者的内心需求,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成为患者的心理守护者。

      我们亲历了方舱的设备和条件一样样变好,患者的心情一天天改善,方舱氛围越来越轻松和谐。看着一批患者走出方舱,是我们最感欣慰的时刻。

      江汉方舱医院的经验和模式是什么?

      孙晖:方舱医院是一家医院,不是集中隔离点,必须按医院的管理规范来运行,尽快隔离传染源并对传染源进行救治,这是我作为方舱医院管理者明确的运行标准。

      2月3日晚11点,我被叫到协和医院对面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被告知这里要建一家方舱医院,由我来当负责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容纳千人的“战时医院”,“会不会发生群体感染?”“出现大面积情绪波动怎么办?”“生活设施是否能满足大家需求?”说实话心里完全没有底,但不管任务多么艰巨,我必须要像战士一样服从。

      2月5日晚,第一批684名患者连夜入舱,我连续40个小时没合眼。第二天早上问题来了,给患者送早餐就送到了11点,我们迅速查找问题。后来一天送1500多份饭都能快速完成,就是得益于对送饭流程的检视和完善。方舱的日子我很焦虑,天天睡在办公室,开着对讲机,关注着集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当日解决。

      回过头来总结,医疗流程的制定和梳理、内部运行科学高效、各医疗队之间协同作战,各方物资协调保障、医护人员院感防护、患者的心理疏导……方舱医院形成了一系列运行模式和解决方案,为平战结合、打造公共卫生防护网提供了有益的样本。

      文/记者罗兰 张剑 通讯员涂晓晨  图/记者杨涛

患者新冠肺炎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