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摊经济火了,但如何才能长久?

地摊经济火了,但如何才能长久?
2020年06月04日 21:14 新浪新闻综合

  原标题:地摊经济火了,但如何才能长久?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仿佛是一种新生事物、一种久违的体验、一种压抑了太久的欲望,忽如一夜春风来,摆地摊成了又一种万众狂欢。其实,这又是8亿人对那6亿收入不足1000元人的误读。地摊从来没有消失过,只不过从暗处摆到了明处。

  只不过,当城市化一轮轮地扩张,当街角的小广场种满了绿植鲜花,当马路边画上停车位,又赶上疫情,很多人宅在家里靠外卖续命,地摊越来越少见了,以至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消失了。真正的地摊精神,草根生存和创业的艰辛是一直薪火相传的。

  我住在北京的郊外与河北接壤的一个小村庄,还曾为地摊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位河南小伙,妻子在食品加工厂工作,他觉得地摊时间自由些,赚的钱比厂工还多些,一直做着流动摊贩的行当。他上午在临近的一间集市里有一个固定摊位,下午则在我家门口摆地摊。如果门的一边停了车,他就把水果蔬菜摆到另一边;如果外人占了位置,他就在邻村停下来摆摊;有时候他来不了,还会通知熟人来占这个位置。总之,在我的观察里他们几个走村串巷摆地摊的联系紧密,资源互相调剂,形成了分工协作的“行会”一般的雏形。

 图|摄图网 图|摄图网

  一般人是不允许他人在自家门口摆摊的,我是外来户,没有这种成见,可也因此有了些麻烦。因为要给他让出摆摊的空间,我的车就得紧靠着墙边停着,停车技术倒是提高了不少。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麻烦,有一天回家,突然发现门口多出了一圈菜筐,一打听是不远处一间菜店放在这里的,他们提前来此占位置,不想让流动菜摊分走生意。菜店与摊贩之间的矛盾就此爆发,我夹在中间,没有任何利益纠葛,却因为免费提供了场地处于争斗的漩涡。

  我给他们调停,小摊贩让一步,在离菜店远一点的地方摆摊,可争斗并没有停止,有时候我会发现院墙外有垃圾,却抓不到实锤;又一次墙角多了个破躺椅,我还得给扔走。气愤之下我干脆在墙上贴了条子,禁止门口摆摊,想一了百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可那个河南小伙子依然会来,冲着我尴尬地笑,告诉我他每天也赚不了太多,也就能把租房子的钱解决了。这次经历我体会到了城管的难处,尤其是在文明执法,抱有同情心的情况下,只好自己多做些体力活。

  后来是城市美化帮助我彻底解除了困扰。村子边的工厂都迁走了,租住在村庄的人口急剧下降,或许是摆摊再也赚不出房租,小伙子再也不来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更拓宽了道路,可供摆摊的台阶被削去了一大半。再后来疫情之后村子封闭了,只保留了一个进口,流动摊贩更进不来了。但这也阻止不了物价的下降,经由一段疫情高物价之后,激烈的竞争接踵而至,村里又开了一家菜店,复工的人们迅速占位,村子里又恢复了生机。

  没有了地摊,生活似乎也一样便利。只是在地摊和店面的空档期,村子里的物价有过那么一段时间的波动,先是菜价涨得离谱,比城里的超市都高,随后又落了下来。这和城市里一样,疫情紧张的时候菜店都关门了,只有大型超市开着,结果那里的蔬菜奇货可居,可过了一段时间小一些的社区超市看到了商机转行卖起了菜,物价又恢复了。

  事后我反思起自己对门前摆地摊的态度。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大环境中,同样的规则、同样的成本,一个流动摊贩就应该“流动”起来,而不是固定在我的家门口。我这样提供场地,他由流商转为摊商,等于破坏了市场秩序。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摊贩管理是应该从大局出发,建立长远规划的。有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存在即合理”的定式思维里。地摊来了繁荣了经济,地摊没了说明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反正都有其好的一面,其实不然。既然这次地摊经济又被推上了台面,不妨再深入地想一想,究竟这是不是一种好的市场形态呢。

 图|摄图网 图|摄图网

  我看到过一个帖子,一位35岁的工程师,因为工厂只发基本的生活费陷入焦虑,他想拿出50万元的积蓄开一家店,征询网友的意见。网友们比他还焦虑,纷纷拿出血的教训,劝他先别急着盘店面搞装修,先买辆小三轮从摆摊开始学着做生意。工程师又如何,隔行如隔山,还是放下架子从头学起吧,好不容易积攒的养家保命的资本千万别糟蹋掉。一个夜市小摊既可锻炼自己随机应变为人处事的能力,也提升自己炒菜做饭做甜品的技能,帮助自己提炼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就如同技术创业者的车库,对于有志于商业创业的人,零起点的摆摊是最好的起步方式了。对于一个城市,摆摊创造了大量就业,中国台湾,超过2%的人口,50余万人摆摊为生。今年成都放开地摊,两个月增加 10 万多就业,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这次成都地摊经济的解禁是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等工作前提下,有控制下的临时占道经营,给全国做了很好的示范。但当初那些禁止的理由,如占道、污染、不利于管理,却暴露了“懒政”的一面。

 图|人民视觉 图|人民视觉

  中国6亿人口人均月收入只有1000元,其实是要靠地摊上的廉价商品生活的,虽然有拼多多,可他们没钱也没必要再多付一份快递费用。相反,若能摆摊经营,他们就从消费者群体摇身一变成为经营者,收入还增加了,于脱贫致富方面也是益处多多。

  既然利多害少,将地摊管理纳入正常轨道,从经济规律出发,兼顾摊商和商店的利益,而不是政策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一刀切地处理市政建设和商贩之间的关系,才是地摊经济的长久之道。

  鼓励地摊经济发展,不应是权宜之计,否则不仅把添置地摊车的商贩割了韭菜,连“国民地摊神车”也不免先放量后滞销。

  文|邢海洋

点击进入专题:
重启“地摊经济”

责任编辑:范斯腾

摆摊新冠肺炎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