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沙县小吃“蝶变史”:如何从养家糊口变成地方产业支柱?

沙县小吃“蝶变史”:如何从养家糊口变成地方产业支柱?
2020年11月27日 09:32 澎湃新闻

  原标题:沙县小吃“蝶变史”:如何从养家糊口变成地方产业支柱?

  “沙县的历史渊源造就了小吃文化,如今又成了支柱产业,这个过程极为不容易。”沙县县委原书记杨振西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称。

  2020年11月23日,三明市沙县,上桌的烧卖。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图  2020年11月23日,三明市沙县,上桌的烧卖。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图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地村民为改变居住和经济条件,开始外出经营小吃,这也成为沙县小吃走向全国的起点。

  此后,沙县人以“四根竹竿一块布,两个煤炉两口锅”起家,以木槌做扁肉,鸳鸯锅做面,用竹竿撑起棚子,简陋的“沙县小吃”店拔地而起。

  “当年大家都是为生活所迫。”杨振西说。

  投资少,见效快

  “以前做沙县小吃只是为养家糊口,我从未想到它能成为支柱性产业。”杨振西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沙县财政收入也才1个多亿,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共有9000多人吃财政饭。

  改革开放以后,沙县人的生活水平有极大提高,农民却不富裕,外出搞沙县小吃成为改变收入结构的重要途径。

  沙县的传统型小吃总共200多种,风行全国只有四大样:拌面、馄饨、蒸饺和炖罐,原因很简单——投资少、见效快。

  2020年11月23日,三明市沙县,桌上摆着当地各种小吃。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图  2020年11月23日,三明市沙县,桌上摆着当地各种小吃。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图

  “普通的沙县小吃店铺投资不高,只要购买电冰箱、空调、锅灶和碗筷,一个沙县小吃店也就办起来了。”杨振西介绍,早年开沙县小吃店,每年差不多净赚5万块钱,在90年代,这笔钱就能把一栋房子盖起来了。

  杨振西说,他在沙县任职时,曾致力于推动小康建设,借此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这也无形中成为农民外出搞沙县小吃的“原动力”。

  做大做强

  “以前沙县部分老百姓安于现状,不喜欢出外做事,在山区农村最常见的场景是:只要到了冬天,无论男女老幼,大家围坐在火炉边上烤火,没什么事干。”杨振西向澎湃新闻回忆。

  如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沙县各级党政干部也想尽了千方百计,最终决定从小康建设工程入手。

  2020年11月23日,三明市沙县,沙县小吃传承人王盛滨在制作拌面。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图  2020年11月23日,三明市沙县,沙县小吃传承人王盛滨在制作拌面。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图

  “农民一辈子只有两件事很重要,第一是盖房子,第二是娶媳妇,只要抓住这两点,他们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杨振西称,沙县曾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运动,老居被拆、新居待建,但建房所需资金不是小数,普通家庭难以承担。

  “这无形之中就逼着他们到外面创业挣钱。”杨振西说,他很早意识到沙县小吃的商业价值,记得有一年福州举行春季食品展销会,由于当地财政困难,无法拿出那么多钱布展,他灵机一动,把一车板鸭运到展销会现场销售,未成想很快卖光了。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沙县板鸭很有前景,很快成立公司和工厂进行加工销售。”杨振西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先后两次到沙县调研沙县小吃,其中一次是2000年8月8日到沙县夏茂镇长阜村调研时,要求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杨振西认为,这是决定沙县小吃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坚定了当地全力推动沙县小吃的决心。

  20多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一任接一任,千方百计扶持小吃业。

  “农民是沙县小吃的经营主体,而政府则从政策和制度上予以引导和保障。”杨振西说。

  2020年11月24日,三明市沙县,佳兰烧卖。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图  2020年11月24日,三明市沙县,佳兰烧卖。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图

  如今,沙县小吃生意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全国门店超过8.8万家,年营业额500多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大产业。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农民三明市

热门推荐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