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十而离”?90后加入离婚大军
多地数据显示,90后正在成为离婚群体的主力。三十而立变成“三十而离”,让人唏嘘不已。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民法典,提出备受关注的“离婚冷静期”。这会是阻遏离婚的一剂良药吗?
1
10年增长10倍,离婚人群年轻化
洪洞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洪洞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就设在县城繁华地带的一处十字路口。登记处负责人贾奇英说,全县2010年办理离婚手续的100多对,2019年达到了1300对,10年间增长了10倍,而近几年里年轻人来离婚的现象十分突出,离婚人群显现出年轻化的特点。
“前些年是80后,这几年90后也加入了,婚后一两年就来办离婚,有的甚至频繁离婚。”贾奇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对夫妻,大约二十七八岁,有过六七次婚姻登记记录,“电脑上一个界面都显示不完,还要翻页”。
事实上,90后离婚早已不是新鲜事。河南省郑州市民政局曾有过统计,90后离婚数量已经占到全市总离婚人数的两成以上。湖北省十堰市民政局数据显示,在2019年离婚的夫妻中,35岁以下的占比达45%,最小年龄分别为22岁、21岁。
90后离婚人群中不乏“冲动离婚”。中部某市婚姻登记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有时候就看一对小夫妻一路吵着架过来,我们劝几句也就回去了,有的是结婚没几天就来离婚,我们也可能会编个谎,比如要下班了、系统坏了,让他们回去冷静冷静。”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袁玮骅认为,90后之所以成为近两年来离婚队伍中的主力军,原因之一是90后崇尚自由,对待婚姻较为任性、冲动。
“其实我很理解所谓的冲动离婚。”90后已婚女青年王丽莉说,“现在年轻人对婚姻看得很开,结婚能冲动,离婚为什么不能冲动?跟你在一起不开心,不跟你玩儿了还不行吗?”
2
“精神上、物质上未成年”是重要诱因
原本应当三十而立的90后,为何在组建家庭后又纷纷步入离婚轨道?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一现象背后,折射新一代年轻家庭普遍存在着“精神上、物质上未成年”的现象。
半月谈记者在一份网络热传的“90后离婚的100个理由”帖子中看到,网友给出的离婚理由五花八门:嫁了个妈宝男,张口闭口“我妈说”;奉子成婚,婚后发现跟婆婆相处不来,老把饭嚼碎了喂我儿子;结婚买房都靠长辈的“六个钱包”,那不啥都得听他们的啊……
一位从事了30多年家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年来她经手处理的90后离婚案件中,绝大部分都有父母因素在其中。“不少年轻人虽然成家了,但是仍然在精神上、物质上依赖原生家庭,容易被父母的意见左右,夫妻双方有了矛盾不是想办法与对方沟通,而是回家找妈妈,往往导致矛盾升级。”
与依赖原生家庭相伴随的,是责任感的缺失。不少夫妻婚后仍把自己当做父母的宝贝儿子、女儿,没有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感。
90后小芳(化名)说,自己和丈夫很小就认识,婚后育有一子,但是丈夫沉迷打游戏,花钱充值买装备,还常常与游戏圈的“战友”聚餐至深夜,对老婆孩子缺乏关心,也很少承担家务,为此她提出分居。
“精神上未成年”还表现在婚前。不少受访的90后离婚者表示,两人没有经过充分了解就被父母催婚走入婚姻,婚后生活出现各种矛盾,最后难以调和。
广东茂名化州法院最近审理了一宗90后离婚案件,年轻夫妻结婚不到半年就闹离婚,男方在庭审中细数女方“十大罪状”,认为对方睡前在房间泡脚、不讲个人卫生、不懂基本烹饪技巧等行为难以忍受。经了解,这对夫妻经人介绍相识,网聊1个月见面,见面后次日便领证,只因父母认为“年纪到了,必须先成家”,便抱着“先结婚后恋爱”的心理结婚。
3
避免“三十而离”还需多方合力
多位受访者指出,看待年轻人离婚现象无需过分悲观或是一味否定,但离婚也不仅仅是个人私事,还关乎无数家庭的幸福、关系利益相关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还需多方用力,避免“三十而离”现象持续发展。
“民法典规定的离婚冷静期,针对轻率离婚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说,这一规定也体现出法律背后的道德伦理基础——尊重婚姻、尊重家庭、珍惜感情。
“但这一规定有点类似于婚姻中的一脚急刹车,是在事后起作用。”民俗专家常嗣新表示,要让90后真正“而立”,还需父母有边界意识,成年子女有角色转换意识、责任意识,真正为自己的婚姻和人生承担起责任。
网上许多关于离婚冷静期的文章后,留言第一的往往是“结婚才更需要冷静期”。专家提出,降低离婚率的前提是应不断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减少冲动结婚。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已有54.3%的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为当事人提供情感辅导、心理疏导、危机处理等服务,但仍有不少地区未设立专门机构。有民政系统人士建议,可通过政策扶持、经费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