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场事先张扬的网络“约架”
还是情绪和包装最重要
最近,一个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直播界以装疯卖傻出名的“药水哥”刘波约战“李连杰徒弟”向佐,后者居然还真的答应了邀约,一同站上拳台,比赛全程直播。被网友戏称为《药问:收“棺“之战》。
其实看直播的观众早已心知肚明,这只是一场闹剧,一次炒作,没必要认真对待。结果也的确如此:两人十分钟解决比赛,向佐毫无悬念获胜。
热闹过后,观众回味起来,近年来的许多传播事件似乎都与搏击有关。早在去年年初,刘波就约战过“武僧”一龙。同时,各种针对传统武术的打假、踢馆消息也层出不穷,时不时还会闹出笑话来,引起群嘲。
为何各界人士都拿格斗来刷存在感?为什么路人永远对此类戏码乐此不疲?对格斗产业本身来说,这到底是一件好事吗?
打斗
这一次赛前,双方还作了不少铺垫。
最开始,刘波公开叫板李连杰,被粉丝提醒“不要欺负老年人”,要打,就打李连杰的徒弟。
于是刘波表示:“管他是谁?看我能不能一拳把他干碎就完了。”
原本以为这不过是又一个“药水式玩笑”,结果没想到,5月11日晚,向佐主动转发药水哥推文,反问:“听说你能一拳把我干碎?”
气氛至此似乎开始变得严肃,全网的围观者都发出了起哄的声音。很快,知名KOL向太也在线插来一脚:
“药水哥是谁?想干掉我儿子?不可能吧”。
药水哥见势不妙,似乎想要反悔,隔空表示“我是郭碧婷姐姐的粉丝”。但太晚了,向佐继续态度强硬:“成年人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有空一起切磋。”
于是药水哥又开始在直播间道歉了,一身白衬衫,不光温柔地问候向佐的家人,最后还不忘补充道:
“可以放过我吗?”
虽然看起来十分喜感,但放过是不可能放过的,向佐还是坚持站上了拳台,主办方还为这场世纪对决起了个威武的名字:“药问4:一路向佐”。
至于打斗过程本身,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尴尬。或许是因为药水哥事先接受了训练,或许向佐手下留了情。总之,双方一开始出拳还是有板有眼,似乎能打个互有来回。中间向佐还一度滑倒在地。或许是感到有些狼狈,起身后,立刻还之以重拳。
进入第三回合,药水哥戴上了头盔,随后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被一轮拳打膝击之后,药水哥终于站不起来,最终裁判读秒,宣告了其失败。
这场“大战”,以向佐的胜利落下帷幕。
都是为了流量
与早些年的懵懂不同,直播间的观众们如今都已经心知肚明:这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秀,都是写好的剧本。输赢早在赛前就已注定,之所以还选择来围观,就是图个热闹。
“戏外的看戏内的表演,戏内的看导演的剧本,剧本看投资方,投资方看流量,流量看背景。”有网友留言揶揄道。
也有人开始叹息:“明显是作秀,只是没想到,向佐这样的富二代也要向流量低头。”
有人马上在该条评论底下回复:“流量时代,就得懂吃流量这口饭。又不犯法,又赚钱,何乐而不为?”
话糙理不糙,流量时代,从业者都要掌握“流量密码”才能赚钱。对于直播和短视频,这个“密码”可能是精彩的段子反转,可能是夸张的动作表情,甚至是吃一些本不该吃的东西;对于明星演员,可能是作品,可能是外表管理,也可能是绯闻炒作。
早年,受硬件传播渠道限制,内容形式也不多,只有电影和电视剧两大载体能供明星艺人们出头。艺人外表和作品质量,往往是唯二的评价体系。因此艺人大都专注打磨提升专业能力,拿作品说话,也诞生了一系列优秀的影视剧。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得到发展,传播渠道发生天翻地覆的变更,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习惯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看直播的看直播,刷短视频的刷短视频,彼此互不干涉。大数据和算法出现后,又产生了信息茧房,令个人的审美和意识被不断强化循环,各个圈层很难互通。
“破圈”成了文娱、互联网从业者挂在嘴边的词,也成了营销的关键节点:打通了另一个圈层,就意味着获取了一波新流量。
那么,如何让两个圈层发生交集?完成“破圈”呢?
和“劝和不劝离”的亲朋好友相反,网上的吃瓜群众态度永远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爱看矛盾,看冲突。这也是明星大婚往往掀不起波澜,而出轨分手等闹剧却会久久令旁观者回味的缘故。
只是这种级别的矛盾对当事人损害太大,一般艺人实在玩不起。还是要找到既能分出“胜负”,又不会留下长久损伤的炒作方式。
想来想去,只有搏击。
看似打得有输有赢,肾上腺素拉满。但其实都是赢家。
拳赛结束,药水哥继去年挑战一龙后,实力证明自己“嘴炮拳击网红”的流量价值,收获了一轮全网关注;而向佐强化了全网对自己“李连杰徒弟”、“功夫小生”的印象,以后接戏自然更方便;围观的网友则看了一场精彩的热闹,展开了讨论,消磨了时间;主办方看着一路拉高的流量,更是喜上眉梢。
表面上,人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真是这样吗?
格斗界怎么看?
至少专业的搏击选手们不觉得。
诚然,这场闹剧给整个搏击产业也带来了一定流量,只不过对业内人士来说,这种流量未见得有什么价值。
很多专业搏击选手将刘波和向佐的所谓“赛事”,视作对行业的一种侮辱,只会对本就发展得举步维艰的格斗产业造成进一步打击。只不过无奈网友喜欢,碍于身份,又不好站出来指摘,只能视作未见。
于是,对于本次事件,微博上专业的搏击领域大V几乎集体失语,参与转发造势的,不是娱乐账号,便是电竞账号。
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拳击、综合格斗等搏击赛事发展得相当红火,但国内早年引进类似赛事后,却一直存在群众基础薄弱,商业化程度低两大难点。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与尼尔森IQ合作发布的《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大众健身年平均总消费为5670元,相比2020年提升35%。
绝对值貌似提升了不少,但仔细研究报告可以发现,主要参与运动项目前五名是跑步、羽毛球、健步/健走、游泳和骑行,搏击类项目占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搏击运动无法得到群众推广,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文化基础不支持;二是价格高,以北京为例,五环内的泰拳、拳击馆年卡售价普遍都在万元以上;三是存在受伤风险。花钱买受伤,又是何必?
因此,各个健身房里最受欢迎的搏击类项目,只剩下了团体搏击操,因为去掉了受伤害的风险,单单保留了塑形效果,价格还便宜,老少皆宜。但那其实只是变化了形式的广播体操,和搏击无关了。
既然本就观众群受限,为什么不干脆借此次机会,进行一番联动宣传呢?
除了心理、面子上拉不下来,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原因:正常的行业生态系统还未建立前,业内实在没底气接受这种纯粹的搞笑。光是为了扫除“武骗子”及不良赛事,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以早年某搏击赛事为例,其主要营销手段就是请来一群不入流的日本拳手,包装成“日本拳王”,再用中国选手打败之,将后者鼓吹成“民族英雄”;许多传统武术“大师”也是如此,且由于传统武术一般不举办赛事,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危害更加隐蔽。
相比起来,正统搏击选手多受“武德”文化影响,顾虑更多,脸皮更薄,声量自然也更小。主动跳出来约架的,更是寥寥无几。
真正的拳赛大多乏味。无论是拳击、泰拳还是综合格斗,早年泰森式的突进打法越来越少,保留的多是梅威瑟、克里琴科式的闪躲打点,而在打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下,让一场拳赛变得精彩的关键,还是情绪和包装——在一次次赛前喊话、相互挑衅中,不停调动观众情绪,使一场普通的比赛也能变得振奋人心。UFC著名选手的“嘴炮”康纳·麦格雷戈就深谙此道。
不少赛事主办方亦然,如WWE(世界摔角娱乐)以摔角为主要卖点,看似是体育公司,实质上却是世界级的娱乐传媒公司,营业收入来源除了职业摔角比赛,还包含电影、音乐、版权、行销等相关产业。不光比赛动作夸张,完全不符合物理学和人体工学规律,还时不时安排一下“梅威瑟挑战大秀哥”之类的戏码。观众虽心知是跨界作秀,却也乐此不疲。
刘波和向佐之间的互动,从发酵,到开端,到高潮,再到结束,都符合故事和情绪的发展规律,可惜这场营销带来的流量却并没有反哺产业本身,只是完全止步在了娱乐的层次上。
很难说这究竟是谁的问题。或许有一天,当国内搏击界能够看淡、甚至主动使用这一类娱乐手段为自己赋能的时候,才是其真正扬眉吐气的一天吧。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