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消失”的网红们:是洗心革面 还是继续作妖?

“消失”的网红们:是洗心革面 还是继续作妖?
2021年09月23日 18:32 澎湃新闻

  原标题:“消失”的网红们:是洗心革面,还是继续作妖?

  近日,抖音集中封禁了一批存在内容低俗、恶意博眼球等问题的用户账号,数量多达17487个,其中包括粉丝超1200万的网红“铁山靠”。

  不只是“铁山靠”,9月2日,网红“郭老师”的视频平台账号、微博账号等接连被封禁。之后,疑似郭老师的小号“郭老师工作室88”很快又被封禁。在此之前,因一条名为“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人类高质量女性”视频而爆火的徐勤根,因其“油腻”的形象、微博过高的粉丝群订阅价格等原因导致社交媒体账号被封禁……近期,互联网“清朗”行动频频向传递不正确价值观的网红亮出利剑,让“兴风作浪”之徒闻风丧胆。

  “清朗”之后,这些“消失”的“网红”们去了哪里?是洗心革面?还是继续“作妖”?

  是为价值买单还是被“割韭菜”?

  9月17日,一个带有疑似“徐勤根”头像但没有官方认证的微博账号发文,诚寻淘宝高品质款式前沿男士服装品牌,服装风格与本人风格类似的优先,本人愿意免费为其当模特拍摄。

徐勤根新微博徐勤根新微博

  经风口财经求证,该微博账号确实属于此前因向粉丝收取过高的订阅价格、传播低俗内容等被封禁的徐勤根本人所有。

  这一次,免费!在被全平台封号之前,有媒体报道称,徐勤根有偿接受采访,报价25万。而这一次接受风口财经采访时,徐勤根除了略显激动外,对“收费”一事只字未提。

  自从因为“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人类高质量女性”的视频在微博爆火后,视频中身穿名牌西装、油头粉面、声称自己是“人类高质量男性”的徐勤根瞬间“黑红”。此后,徐勤根拍广告、做直播,商业活动不断。

  为何拍广告、做直播、开高额付费会员服务?徐勤根承认,进行商业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赚外快”,在于个人变现的需求。

  得到流量后变现,是网红圈再正常不过的营销手段。当然,对于付费的粉丝而言,到底是为价值买单还是被“割韭菜”?其中的界限十分模糊。但是,与拍广告、做直播相比,徐勤根的另一条变现途径无异于“歪门邪道”。

  8月中旬,徐勤根的微博开通“V+会员”服务,粉丝群订阅价格为2.5万一个月、7.5万一年。8月19日,“can_徐先生”微博账号因向粉丝过高的订阅价格被封禁。8月20日,央视网发表名为《高质量还是毒流量?》的评论称,一个“人类高质量男性”油不了整片大海,但造成的模仿效应却能“污染”部分海域水质。

  是洗心革面还是继续“作妖”?

  “2.5万/月、7.5万/年”——徐勤根对高精尖人群的定价,最终也让他为封号买了单。对此,徐勤根说道,“高价的动机和行为是非常不合适的,在这里,要说声抱歉,对不起”。

  对于高额的会员费、直播等商业活动,徐勤根并不认为这是“割韭菜”的行为。

  “其实‘割韭菜’这个概念在金融市场,因为交易双方的主体都是匿名的。但现实中绝对不可能,真的用割韭菜这个概念来形容我之前对会员的定价或者其他商业活动是非常不合适的。”徐勤根表示。

在被全平台封号之前,徐勤根向粉丝收取高额订阅费在被全平台封号之前,徐勤根向粉丝收取高额订阅费

  关于封号,徐勤根告诉记者,“我传播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像我之前那样,传输有害的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肯定不合适,我支持封禁账号的做法。”

  与郭老师被全面封杀后的销声匿迹不同。风口财经发现,徐勤根在9月初重回微博后,至今未被再次封禁。这一次,他的微博中除了几篇澄清内容外,大多为转发内容。

  对于未来的打算,徐勤根表示,如果未来再涉及互联网内容的传播,肯定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以配合进行传播。

  关于借助网络赚外快的问题,徐勤根回答道,“不好说,要看个人需求”。

  记者手记:对负能量的点赞也是对网络的“污染”

  互联网时代,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而哗众取宠的行为屡见不鲜。有些获取流量的方式,并非所谓的“意外”,而是经过精心“导演”的闹剧,但这些闹剧本就不应存在。

  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出现的问题,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从规范市场秩序、压实平台责任、严格内容监管、强化行业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制度保障、加强舆论宣传等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工作措施,拟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治理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规范市场秩序,遏制行业不良倾向,廓清文娱领域风气。

  9月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唯流量论、坚决抵制高价片酬,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开展专业权威文艺评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切实履行管理职责等。

  此外,通知中还要求,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坚决抵制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

  悬在“流量时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了。这把剑不仅正中引起“歪风邪气”的网红,其实也给了网友警示。

  有人认为,这些人、事、物,除了供人一乐之外无伤大雅。然而,每一次对这些消极内容的点赞与评论,都是对网络环境的一次“污染”,会推动负能量在网络的扩散。

  流量似欲望,本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一个“问题网红”变现成功,会引得无数人争相模仿。一传十,十传百,长期如此,便会一次次降低互联网信息质量的底线。

  短期之内,或许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但终将会对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造成损害,甚至会造成对社会道德、公序良俗的挑战。

  就像央视网所批的一样,一个“人类高质量男性”油不了整片大海,但造成的模仿效应却能“污染”部分海域水质。

  无论是互联网的“弄潮儿”还是岸边的“观潮人”,还需谨记,互联网海洋是包容的,但对那些污染海洋的“油污”却是零容忍。

  来源:风口财经

责任编辑:张玉

微博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