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双一流”到“双非”,“逆向考研”错了吗?

从“双一流”到“双非”,“逆向考研”错了吗?
2021年12月02日 20:07 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从“双一流”到“双非”,“逆向考研”错了吗?

  仅凭学校整体评价的高低判定个人选择的好坏,本身就不是理性的思考方式。

  最近,“逆向考研”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所谓“逆向考研”,指的是考生从排名更高、社会观感更好的学校考到整体评价相对稍弱的学校,甚至从“双一流”名校考到“双非”高校。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的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就显示:不少来自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生考入该校。在报考浙江农林大学的考生中,有188人来自“985”或“211”高校,这在往年都是少见的情况。很多人不禁纳闷:名校学生为何选择“下沉”?这是怎么了?

 图片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图片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逆向考研”无疑不是主流现象,多数学生在考研时,还是会优先选择整体评价更高的大学,而这也与“求上进”的社会观念相合。然而,“逆向考研”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考研并非只有大众眼中的“向上”这一个选项,基于各种原因,考生完全可能做出截然不同,却同样有其内在合理性的选择。

  对部分考生而言,“逆向考研”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条出路。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将更多本科毕业生推向了读研这个“避风港”。面对竞争,一些名校学生为了保证成功读研,宁可“退而求其次”,降低失败的风险。此外,即便是本科就读于名校的考生,考上本校研究生也不容易。毕竟,很多“双非”高校的学生都把考研当成“二次高考”,铆足了劲要在研究生阶段考入名校。与此相应,一些没那么“学霸”的名校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考试实力,如果有心读研,不如选择“双非”高校,这既是自知之明的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压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无奈之外,也有不少考生主动选择“逆向考研”。仅凭学校整体评价的高低判定个人选择的好坏,本身就不是理性的思考方式。部分“逆向考研”的学生具备考上名校的实力,但他们在综合评估之后,还是做出了现在的决定。事实上,如果考生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对专业、导师、个人能力、就业前景有充分的把握,“逆向考研”未必不是更好的选择。

  相比于学校层次,这部分考生可能更看重学校所在城市能提供的实习、就业机会等。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一些非“双一流”高校虽然不是名校,但却能给学生提供相对优越的机会与资源,某些在区位上不占优势的名校,反而不具备这些条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还有一些学生更看重专业,毕竟,到了研究生阶段,专业与导师的水平很可能比学校的名气更加重要。倘若非名校的相关专业在全国排名靠前,有不错的学习氛围与发展前景,名校生去这里读研又有何不可?

  在个人层面上,“逆向考研”是更加个性化的选择。当事人冷暖自知,社会不必大惊小怪、过度评价。关心年轻人前途的教育工作者,还应考虑到年轻人的实际情况,对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与帮助。而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应当从这一现象中看到教育资源分配与就业形势的问题,想方设法为年轻人开辟出更加宽广的追梦舞台,为其减轻负担,缓和竞争压力,从而让他们看到更多未来的希望。

  撰文/黄帅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