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谷爱凌训练的旱雪,背后究竟有什么黑科技?

谷爱凌训练的旱雪,背后究竟有什么黑科技?
2022年02月17日 22:11 新京报

  谷爱凌夺得冠军后,她在成都的训练场地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而这个场地用的并不是真雪,而是人工制成的旱雪,里面还有不少的“黑科技”。

  2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国选手谷爱凌以一个向左偏轴转体1620的高难度动作在最后一轮扭转局势,站上了最高领奖台。一千七百多公里之外的成都,张魏与他的十几位同事共享了这份喜悦,“最后一跳成功的时候,我们心中巨石终于落下。之前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做好谷爱凌的训练保障工作,谷爱凌的成功让所有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张魏是成都新都区尖锋旱雪四季滑雪场(以下简称尖锋旱雪场)的负责人,在雪场内,他和同事们见证了谷爱凌在登上领奖台前做出的艰辛训练,“训练时间一般从上午十点半到下午三点半,中间几乎不休息,在谷爱凌训练的最后一两天时间里,训练场外能听到的欢呼声和掌声越来越频繁。我们在隔离区外只能看到几秒的腾空动作,肉眼很难判断出具体的动作,但我们猜会有一些高难度的。”

  令张魏自豪的是,谷爱凌最后的冬奥冲刺备战是在尖锋旱雪场完成的,而她的超高难度动作也是在尖锋旱雪场进行的最后打磨。

  谷爱凌夺得冠军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致电,感谢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对谷爱凌成功夺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作出的重要贡献,并专门指出谷爱凌最后制胜的一跳就是在成都训练的成果,是四川省、成都市精心保障的成果。张魏所在的尖锋旱雪场,也因为谷爱凌的夺冠而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

▲尖锋旱雪场大跳台。受访者供图▲尖锋旱雪场大跳台。受访者供图

  ━━━━━

  参训队伍有17人进入冬奥会赛场

  尖锋旱雪场2017年开始对公众营业,最初,旱雪场的主要目的是为成都及周边群众提供周末假期休闲的运动场所,只是纯企业行为,“但很快在国内有了名声,当年,国家冬残奥集训队就有队员来雪场训练”,张魏表示,吸引国家队的目光则稍晚一些。“有一次国家滑雪队在国外训练时,有队员发现训练所在地旱雪场使用的旱雪毯,就是成都造的。而且我们也在成都开了专门的旱雪场,那与其花大价钱在国外训练,不如直接在成都,我想这是国家队选中我们的原因之一。”

  2019年,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成都市政府及新都区政府的协调下,尖锋旱雪场大跳台Big Air 投入建设,据张魏介绍,该滑雪道专门针对冬奥会比赛项目,总高度43米,总长度112米,当年6月建设完成后,7月开始承接专业队伍训练,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8支滑雪国家队,以及四川、北京、广西、吉林、黑龙江等14支省级队伍,共计220余人参与了训练,这其中,有17人进入了冬奥会赛场。张魏说,大部分滑雪队会在5月至12月期间前来,他也见证了队员们为争取更多的训练时间而做出的努力,“有时候队伍多人多场地匀不开,我们就延长时间,早上8点开始,晚上11点结束。”

  张魏回忆,谷爱凌在雪场内为封闭训练,在训练期间,其团队曾希望在大跳台的落地气包上画出标识线,以便谷爱凌训练时确认位置,当天旱雪场内工作人员便连夜完成。临别时,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女士还特别向训练期间给予爱凌全方位保障的成都市新都区专班工作人员表达了感谢,“对于成都以及旱雪场的训练环境,她们都很满意,并且表示希望下一次还有机会来成都训练。”

  ━━━━━

  旱雪场里的“黑科技”

  区别于由真雪覆盖的雪场,尖锋旱雪场雪道上铺的是人工旱雪毯。无论是远看还是近看旱雪毯都与真雪十分相似。

  如果再仔细看,会发现旱雪毯上布满了金针菇状的圆头。尖锋是这种“金针菇”状雪毯的发明者,他介绍,整个雪毯实际上是一种改性聚酯化合物,整个雪毯厚度约7厘米,在金针菇状的圆头之下,是弯曲的支撑柱,再之下,是铝合金的底座。整个雪毯“像我们家里的木地板,是由一小块一小块拼成的。”

  尖锋介绍,旱雪毯表面的密度相当大,几乎没有空隙让野草生长出来,旱雪底部的金属板不具有吸水特性,无论是自然雨还是人工增湿都不会长期停留在雪毯基础中产生霉变,从而变成黑色影响外观。

  张魏说,金针菇状的圆球大约为黄豆大小,每平方米覆盖14450个,润滑性好,抓地感强,形成旱雪毯表面的圆球,是以圆弧面接触滑雪板,无论是处在何种角度,都是弧面接触,而不是以点接触,从而保证了旱雪表面与滑雪板的最小接触面积,增加了滑行速度。“传统的旱雪毯是刷子状和梳子状的,没有弹力,摔上去很痛,我们把产品做成弹簧一样的,踩上去有真雪的感觉,金针菇有高有矮,一部分用来供雪板滑行,一部分用来防止雪板将雪毯扎坏,让雪毯更有韧性。”

  除了最吸引人眼球的“金针菇”雪毯外,旱雪场上另外两个黑科技分别是魔毯和落地气包。

  “据我们所知,现在世界上的旱雪大跳台都没有配备魔毯,都是楼梯,运动员滑下来之后要自己爬坡,相当于爬13层楼。如果能有个魔毯,会减少运动员体力消耗,提升训练效率,练习一次也就只需要5分钟左右”。尖锋说,所谓“魔毯”,是指滑雪场把滑雪者牵引到坡顶上的运载工具,表面是粗糙的橡胶结构,能够很好地与滑雪板粘合。最初,魔毯由意大利人发明,但早期的魔毯因为存在一些技术上的设计问题,魔毯顶端存在缝隙,曾导致过安全事故,尖锋将魔毯改良,在魔毯的出入口不设缝隙,减少魔毯的风险性。张魏向记者展示了谷爱凌发布在社交网站上的视频,视频中,她乘坐着魔毯,左手吊着抓环,右手抱着雪板,魔毯载着她徐徐上升。

▲“金针菇”状的旱雪毯。受访者供图▲“金针菇”状的旱雪毯。受访者供图

  大跳台的落地气包也是尖锋设计的。“我们做了麦秆式气包,里面有很多小管子,运动员落地后能够平稳滑下去,而不是会像之前一样陷进去,这样也方便运动员练习落地,更安全一些。” 通透贯穿的麦秆气包,由于局部受压不会影响整体平面角度,避免了缓冲区瞬间积水问题,气包膜表面的细小排水孔同时也解决了传统气包排水难的问题。

  尖锋说,气垫的存在一方面能够帮助初学者入门,另外一方面能够帮助运动员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高难度动作,2月8日,谷爱凌在夺冠后也曾向媒体表示:从来没在雪上或者蹦床上做过偏轴空翻转体1620度,只在脑子里想过,就在气垫上练了两天。

  ━━━━━

  从“火柴头”到“金针菇”

  资料显示,1961年,英国一家刷子制造公司发明出了旱雪毯,最早的旱雪毯外形为刷子状,之后,意大利、法国、德国的梳子形旱雪,也风靡欧洲三十年。最早在1998年,北京香山滑雪场在开业时使用的便是英国刷子式旱雪。

  尖锋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从英国留学回来,尖锋就一直在思索着将旱雪引入国内,最初,他想直接借鉴外国的技术,但最终因体验不佳而放弃。

  “做旱雪技术研发肯定得投很多钱和精力进去,我脑子里一直有想法,但钱是问题,直到2007年,我的其他厂子赚了钱,才终于投入钱和精力开始做旱雪。”尖锋表示,最初,国内并没有“旱雪”的说法,“我借鉴旱冰的说法,大家都知道旱冰,那我们就叫旱雪”。

  在工厂里,尖锋和同事们搭起了滑雪道,为选取合适的材料、精确的角度而进行上千次的实验,“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数据、材料、模型,但是都不理想,光是旱雪毯的头,我们就设计过棉棒状的,火柴头状的”,2010年,他们生产出第一代旱雪毯,2012年,终于确定了旱雪毯“金针菇”的形状,直到今天,发展到第四代。

  目前,这种“金针菇旱雪毯”已经出口到了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在内的1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已有40多个滑雪场采用该旱雪毯。

  不仅仅是运动员在享受着滑旱雪的快乐,张魏说,“冬奥开幕之后每天大约来200人,谷爱凌得金牌后每天大约300人来“打卡”,到晚上也一直有人来,我们希望能让更多滑雪爱好者体会到滑雪的乐趣。”

责任编辑:祝加贝

成都市大跳台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