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文娱
9月18日,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该文因取名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作品名类似,引发部分网友嘲讽。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
但更多网友认为这篇作品和电影情节不同,文学作品质量和宣扬的人物形象都值得肯定,不应被对应嘲讽,也不该被删除。(图源网络)
![](http://n.sinaimg.cn/sni/72/w1024h1448/20220919/6f61-e00094a2afd1d29ca80a025d2c176136.jpg)
![](http://n.sinaimg.cn/sni/116/w856h9660/20220919/9b65-22966b71503b65d0215ee64f23ee7115.jpg)
![](http://n.sinaimg.cn/sni/420/w960h1860/20220919/6603-46c0d69ef174425aca00835105e7642c.jpg)
![](http://n.sinaimg.cn/sni/241/w640h401/20220919/d464-8493ac550f2915dd5fd68153202ad184.jpg)
![](http://n.sinaimg.cn/news/transform/102/w550h352/20220919/4366-272abed0af231dbf7593c85464f5463d.png)
更多报道
《我的县长父亲》获征文一等奖后遭删除,作者曾捐出父亲日记,网友:文章情真意切、实至名归(九派新闻)
9月18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推送一篇“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我的县长父亲》获得征文一等奖,随后获奖信息遭删除引发网友热议。
![](http://n.sinaimg.cn/front20220919ac/95/w695h1000/20220919/dcce-c7e3669e9cc8c4334f78dc251ecfd5d1.jpg)
不少网友联想到此前火爆的《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中的经典场面——袁华同学的作文获得比赛一等奖,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
![](http://n.sinaimg.cn/front20220919ac/151/w1000h751/20220919/ee3b-23b14303e5714b2e89dbf41378294120.jpg)
“我的区长父亲”成为调侃的梗,还有网友称:“一切文艺作品都来源于现实”。
然而不少网友认真读完全文后表示,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文思俱佳,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作风。
[家人眼中“无情”的父亲,受百姓爱戴得“好官”]
作者于忠东在文中介绍“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记。”
文章中,作者通过几件小事展现自己眼中对家人“无情”“抠门”“一根筋”的父亲,侧面反映了父亲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http://n.sinaimg.cn/front20220919ac/754/w575h979/20220919/68a8-3298088afd782b6a2120ac800a88829f.jpg)
此外,8月3日,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官方平台曾发布一篇推文,文中作者庞伟伟记载了 读老县长于志明“129本工作日志”有感。
文章指出,于志明1929年生于辛店镇东于村,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入党。曾任禹城“王寨区”区长、县民政科科长、宣传部长、禹城六区区委书记,1955年10月年仅26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
![](http://n.sinaimg.cn/front20220919ac/774/w611h963/20220919/5b57-57b3681d5f55d749c20c25c159cfbdac.jpg)
[困难时期坚持捐款,一门心思改变盐碱地]
文章介绍,翻开于志明一本本的工作日志,记载着从麦田串种棉花到帮助村民抬粪施肥; 从抗旱防涝到和农民一起生产自救;从深入基层调查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到改造盐碱涝洼地。。。。。。
当时的人都知道,于县长家里穷。穷到什么程度?在困难时期家里5个孩子没饭吃,揭不开锅。
然而,在于志明1960年的工作日志中,夹着两张1960年和1961年的汇款单,两年汇出三十五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了。
![](http://n.sinaimg.cn/front20220919ac/217/w879h938/20220919/4934-1a92e7a605a24b35a97f04f0600f0793.jpg)
原来不仅是这两年,而是从五十年代“供给制”到后来的“工资制”35年来,于志明履行烈士任荣贵的嘱托,一直向烈士亲属陈英贤汇款,直到陈英贤去世。不仅如此,1962年,于志明甄别平反后又将复职补发的1000多元工资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七十多年前,禹城8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三十多万亩,于志明在当县长的时候,日志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等字眼,他一门心思的想着如何改变盐碱地、沙土窝,让庄稼多产、高产,让老百姓吃上饭。
[于志明女儿:曾将91本日记捐赠给党史研究中心]
据齐鲁网3月31日报道,近日,德州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收到了一份由热心市民捐赠的珍贵礼物——来自上个世纪的91本工作日记。日记的作者是14岁就参加抗日的老党员于志明。
据悉,于志明是禹城首任人民选举产生的县长,于忠东是于志明的小女儿,她介绍,每次搬家,他的父亲都会随身携带两个大木箱,都是工作日记。
这91本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从1951年4月1日到1978年12月21日,于志明工作的这27年间,党在各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落实情况。
![](http://n.sinaimg.cn/front20220919ac/763/w1000h563/20220919/bad9-82a79d54cba5f5bd4c52dd48ca21a8c4.jpg)
其中一本日记中记载着,1964年,禹城市春季水利工程的完成情况。经过几代水利人的努力,禹城市保证了粮食连年增产。
[网友:一篇因名字而遭到误解的好文章]
《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后遭删除,从一开始只看到题目时让人无限联想,到看过原文后,对这位德州老县长钦佩和感动。
有网友表示“这是一篇因名字而遭到误解,内容朴实无华甚至略有土气,但是仔细读来却让人敬佩的好文章……”“推荐《我的县长父亲》 ”
也有网友直言“文章和标题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一些喷子在这玩梗”。
“看完了这篇《我的县长父亲 》,不由得热泪盈眶,这篇《我的县长父亲》文章获奖和某部电影里《我的区长父亲》文章获奖的情节完全是两回事,得奖都实至名归,应该被赞扬、被广泛传播。 ”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