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紧急提醒:不少人收到这条短信!女子崩溃:手机号突然被封,更可怕的是……

紧急提醒:不少人收到这条短信!女子崩溃:手机号突然被封,更可怕的是……
2024年05月19日 12:10 新浪新闻综合

  来源:广州日报

  近期,许多市民朋友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有人疑惑,“充话费”如何与“洗钱”搭上关系?

  如今,有不少人被无意识“参与洗钱”,

  已有大量市民仅仅为了节省5元话费

  而被迫“封号”,更可怕的是成为洗钱的帮凶,

  给生活造成大量不便。

    充值“打折话费”后

  手机账号涉及诈骗案件,被“封号”

  日前,来自上海的李女士正在某二手购物平台出售商品,正好刷到了优惠话费充值活动,活动上写着“180元可以充值200元面值的话费,三天内到账,六天不到账可退款”。

  李女士曾经在其他平台充值过低价话费,因此并未多想,也没有观察卖家资质,直接购买并提交了手机账号信息。

  三天后,该商家联系李女士,称话费充值到账,请李女士点击“确认收货”。

  李女士看了下自己的账户,确实已经到账,但点击收货时却弹出了安全提示。

  虽然得到了提示,但李女士仍然没有意识到对方可能存在问题。此时,该二手平台商家因被其他人多次举报,被平台进行了封禁处置,平台对李女士发送了诈骗安全提醒弹窗。

  而李女士因钱款到账,并未再次登录平台,也没有注意到平台多次弹窗提醒。

  直至两天后系统自动收货,再过了一个星期,接到了运营商短信通知,因手机账号涉及诈骗案件,被做出了“封号”处置,暂停通信功能。

  李女士十分疑惑,“我从未做出违法诈骗行为,怎么就涉诈了呢?”

  事实上,诈骗分子通过话费慢充值的过程,已经完成了诈骗赃款的“洗白”。

    这种套路并不少见

  男子充300元后手机停机

  今年3月29日,来自杭州的张先生登录第三方电商平台,看见有很多低折扣充值话费的卖家,说是充值300元话费只需花255元或252元,充值500元话费只需418元,折扣在85%左右。

  于是张先生选择了充值300元话费,实际支付252元,当天下单,3月31日收到充值成功的信息,于是在这个第三方电商平台点了“确认收货”。

  没想到在4月7日接到一个来自山西吕梁的电话,说张先生涉嫌诈骗一万多元,已报警。张先生以为这是诈骗电话,没有理会。

  “4月15日,我连续接到本地的通讯运营商打来的两个电话。客服说我的手机号码涉嫌诈骗,受骗方已报警,按照相关规定将对手机停机。”张先生说,当晚7点他的手机收到通讯运营商发来的短信——

  随后张先生的手机就被停机了。

  诈骗分子“低价慢充”

  背后的套路

  对此,警方揭秘其中套路:

  “洗钱”团伙在各网络平台

  发布“低价慢充”广告吸引客户

  谨防成为诈骗分子“帮凶”

  ↓↓↓

  步骤一:广告吸引受害人

  诈骗分子会通过二手交易平台、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发布低价“话费充值”、“油卡充值”、“电费充值”等各类优惠充值服务,来吸引想要“省小钱”的潜在客户购买低价充值服务。

  步骤二:通过诈骗充值脏钱

  事实上,“洗钱”团伙在收到客户A充值话费的费用后,便将需要充值话费的手机号码及充值金额告知上线。

  由上线使用被诈骗被害人B账户内的资金,向这些手机号码充值话费,利用正当充值话费交易的“外衣”,达到掩饰、嫁接、转移违法犯罪资金的目的,致使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损失款难以追回。

  步骤三:手机账号因涉案被封禁

  诈骗受害人B发现自己被骗,故而选择报案处置,并提交了转账的手机号码。

  在如今高强度反诈防控体系下,警方立案追踪后,对受害人A的涉案手机号进行封禁处置。

  因“慢充话费”而被利用,

  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律师:视情况而定!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刑辩律师邱跃表示,如果有证据能证明是明知充话费就是为犯罪洗钱,而贪图省钱甚至利益而继续选择参与充值,则有构罪入刑的可能。

  同时,优惠或者获利的数额也非常关键。

  邱跃说,一般作为客户选择充话费,优惠10%左右一般都在合理范围,认定为犯罪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如果有人发出大额充值或者代理充话费的大量订单,给予高额返点或回扣等收益,这就属于超出常理,往往会被认定为明知、应知。在这种情况下,再选择继续参与,则构成刑事犯罪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警方提示

  01

  选择正规渠道充值缴费

  请选择正规渠道进行话费、水费、油费的充值,虽然优惠较小但安全有保障,切莫因贪小便宜吃大亏。

  02

  保护个人隐私和两卡信息

  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卡是当下诈骗犯罪的关键要素,切不可随意出售、出借、出租个人“两卡”和身份信息,警惕填写个人信息的“钓鱼网站”。

  03

  警惕低价陷阱,提高法律意识

  当下各类型诈骗多是深谙人们“贪小便宜”和“发大财”的想法,无论是低价充值话费,还是刷单等经典诈骗模式,只要提高防范意识,保持清醒头脑,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就不会落入诈骗陷阱。

  此外,如今有许多人通过“跑分”等方式参与洗钱犯罪,为了一点返利报酬,最终因“帮信罪”获刑,互联网时代中,新型犯罪如影随形,提高法律意识,才能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来源:深圳公安发布、警民直通车上海、都市快报、申工社

责任编辑:陈建瑞 SN243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