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沪生昨天向记者介绍一件新鲜事,由于“明珠线”列车的“冷气”无法抗拒室外高温,该线最近正赶着“加冷”———对列车空调进行技术升级,包括加大送风机的风量、加速车厢内冷风的循环、增加空调机组的制冷量、在车厢玻璃上增加隔热材料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明珠线建设工期相对较短,建成之后又是一步到位全线通车,而轨道列车生产周期至少24个月,从法国进口的高架列车要到2002年才能到位。现在明珠线上运行的车是向地铁1号线“借”的。尽管都是轨道交通,但高架环境与地下环境差异很大,尤其到夏天,高架上的温度远远超过地下。一系列制冷指标按地下条件设计的地铁列车,“跑”上明珠线,自然“水土不服”。最近,明珠线日均客流为9-11万人次,比前段时间的15万人次明显降低,列车冷气不足是一大制约因素。但由于地铁列车的空调升级在国内没有先例,加上受空调变频容量的限制,升级的技术难度很大。“加冷”方案效果如何,技术人员心里没底,只好先在一辆车上试验。如果试验成功的话,下个月全面推开。
明珠线赶着“加冷”,让记者想起了经济领域的新名词“体验经济”,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指企业在推出某种产品之前,应该先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进行体验,做到“以人为本”。“体验经济”对企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服务也要讲究设计。二汽公司、申新巴士两大公交公司最近在62条线路、1400多辆公交车上,放置了6万把小扇子,目的是为乘客创造凉爽的环境。这个“扇子服务”正是企业以人为本精心设计的结果。而明珠线的服务设计显然有点欠缺,假如高架列车的订购能提早一步,假如“加冷”试验再提前一点,假如……“体验经济”能真正做到,工作就不至于这么匆忙。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上海三条轨道交通的日均客流已经突破75万人次,同比增加1倍多;同样的比较段,公交日均客流增幅不过3.7%,但绝对客流量日均达到750万人次。公交行业目前正在对空调车进行检修改装,有的公司还对新购车型的空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以吸引客流。交通行业的夏日大战,“服务设计”看来是一大筹码。(记者郑红)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