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36年后重聚起舞(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15:56 时代信报 | |||||||||
洪常青、吴清华的双人舞 舞蹈:大海航行靠舵手 信报记者 黄伟/图 朱彦/文 时隔36年,那段经历仍然顽固占据他们的头脑。如今,他们年过半百,这种记忆就变成了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慰藉。 于是,36年后再次相聚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这种方式缅怀自己的难忘青春
2月3日,大年初五。 下午两点左右,南开中学礼堂门口逐渐热闹起来,原重庆市三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们三三两两来到这里,参加36年来的第三次大规模聚会。 “‘吴清华’,你来了……”、“‘洪常青’,你是73高的‘洪常青’……”。尖叫的是这些花白头发的老者,他们的“问候方式”一如当年——握紧拳头擂向对方的胸口。 每个人都笑着,眼里滚动着泪花。 36年前,这个礼堂是他们排练和演出的地方。 1969年9月,三中宣传队正式成立。这个宣传队初创时仅有一群年轻的学生和几件旧乐器,条件十分简陋。但他们排演出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全场、《草原儿女》全场等几十个文艺节目,在重庆市各个单位巡回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中《红色娘子军》全场是三中宣传队的王牌节目,在重庆几乎家喻户晓。 1977年,三中宣传队逐渐解散。在存在的8年时间里,他们演出超过320场,观众超过60万人,重庆各工矿企业、部队和农村等地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至今,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这支曾经辉煌的宣传队。 36年后的“汇报演出” 这次大规模聚会,队员们就是想通过“汇报演出”,重温当年旧梦。 晚上8点,“汇报演出”开始。 演出是从群舞《大海航行靠舵手》开始的。音乐声一响起,队员们纷纷走上舞台,靠着记忆跳起了当年全国上下整齐划一的忠字舞,只是那时候乌黑的长辫已经变成了离子烫,清瘦的脸庞已经悄然发福。 演出的重头戏仍然是《红色娘子军》选段。高73级的洪常青扮演者刘开华已经50来岁,不再是当年那个英姿飒爽的少年,看得出,他的舞姿比年轻时僵硬,但他每一次抬手,眼睛都注视着指尖的方向,每一次踢腿,他都把脚尖绷得很直。 “成就感”伴随一生 最让宣传队员们引以为豪的,是1972年春节时的文艺汇演。那年2月10日到2月13日的4天时间里,宣传队代表沙区政府和人民,为驻渝部队演出8场节目,有11000多名指战员观看了演出。这样的演出密度和观众规模,在宣传队历史上并不多见。 这次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演出结束后,部队首长邀请全体宣传队员们共进晚餐。 直到今天,许多宣传队员提到这件事仍然兴奋不已。他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是整齐划一的两个字:“提劲!” 36年中,宣传队的队员们从学校毕业,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招工回城,找到了新的工作。因为条件限制,除了一些后来成为专业文艺演员的队员,其他人从此没有再在舞台上重现当年的辉煌。 对大多数人来说,中学时代那段火红的记忆,永远是心底里最值得珍藏的一段经历。即使在36年以后,当年熟悉的音乐一响起,他们总是热血沸腾。 筹备组肖女士告诉记者,自从离开宣传队以后,一旦听说哪里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演出,她总会想尽办法去观看。 当年在《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吴清华的叶女士,在多年以后仍然每天早上准时到体育馆练舞。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她说:“生活很艰难,只有跳起来,我才能忘掉所有的痛苦,得到心灵的慰藉。” 新闻链接: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大约从1966年开始,全国几乎每一个企事业单位、每一个农村生产队、每一所学校和医院等等都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在城市的工厂学校,农村的田间地头,宣传队的各种演出活动络绎不绝。演出节目以革命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等样板戏曲目为主,每场演出通常从歌舞《东方红》开场,以《大海航行靠舵手》结束。 此间,宣传队中许多艺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进入到各级部队文工团,或因艺术特长在招工、招干时得到垂青。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继续从事文艺工作,很多人经过深造后成为艺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部分人则通过努力,在新的岗位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 在当时,无论走到哪里,宣传队队员都是群众眼中的娇子。就像今天的歌星影星一样,他们受到的是最热烈的追捧。能够进入宣传队,成为一名表演者,会唱歌、会跳舞、能拉琴、会吹号,成为当时的年轻人最热烈的追求。如果能通过在宣传队的优秀表现,被选入某个部队文工团当上文艺兵,是每一个追求者心中最美丽的梦。 这种情况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宣传队逐渐解散才消退。不过,各音乐院校和其它艺术院校,第一届招收的学生几乎都是各个宣传队的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