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渔民养殖密度过高致4000吨大黄鱼死亡(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1日02:17  海峡都市报
渔民养殖密度过高致4000吨大黄鱼死亡(组图)
  海面上的死鱼都已发臭
渔民养殖密度过高致4000吨大黄鱼死亡(组图)
鱼贩将死鱼装箱,运往冷库

  本报记者 黄义伟 毛朝青 文/图

  关注理由:又见白点病!最近一段时间,霞浦溪南镇白沙角海区养殖的大黄鱼出现大量死亡,镇政府估计,死亡的大黄鱼有4000多吨,养殖户损失6000多万元。一些鱼贩子趁机低价收购死鱼,大量死鱼流入市场。

  养殖密度过高,水流不畅,海水无法正常交换,导致白点病在宁德海域频频发生。因此,养殖户在追求产量的同时,还应进行科学养殖,否则,一场白点病,就会令数年心血付诸东流。

   大量死鱼漂浮海面扔在码头

  昨天记者在溪南镇红屿码头看到,海面上浮着密密麻麻的死鱼,都是当地渔民扔的。而码头的死鱼更多,堆积如山,许多已经发臭,四五百米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臭味。在养殖区,许多养殖户还在捞死鱼。“我们的网箱现在基本是空的,幸存的鱼已不多了。”一位姓张的养殖户说,他们投入60多万元养殖大黄鱼,现在亏损了20多万元。这还是算轻的,损失多的都是50多万元。

  “两年的心血都白费了。”一养殖户说,前两年养殖大黄鱼收入可观,一斤大黄鱼可卖15元左右,质量好的还能卖到18元。可今年,大黄鱼却突然生病了,几天就死了,现在不得不把好的鱼也捞起来卖,一斤10元左右。那些死鱼,没有臭的一斤卖3到5元,臭的则只能白白扔掉。

  记者在码头看到,许多船满载着一箱箱的鱼靠岸,养殖户默默地将鱼抬到收购点,收购点的老板则挑挑拣拣,好些的鱼挑了集中起来称,发臭的鱼则直接扔在码头边的垃圾堆上,一箱的鱼挑拣下来还不到半箱,然后将死鱼密封在箱子里运往冷库。

  对此,霞浦县溪南镇分管渔业的叶副镇长表示,镇里会对收购环节加强监管,对死鱼的处理也会派人进行监督。

  霞浦县工商、卫生等部门也表示,将加强防范,对市场上流通的鱼进行检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养殖密度过高 导致病菌滋生

  “死鱼初步统计有4000多吨,损失达6000多万元。”叶副镇长说,该镇网箱养殖有7万多箱,本来收获的季节是10月份左右,但大黄鱼却突然发病,养殖户只能提早收获,所以价格下降,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

  据叶副镇长介绍,大黄鱼得的是刺激隐核虫病,也就是俗称的白点病,前两年在该镇的东安海区也暴发了一次,损失和这次差不多。但是这次东安海区的养殖大黄鱼没有发病。

  为什么白沙角海区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白点病呢?宁德和霞浦的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认为,主要是养殖区大量网箱连片分布,养殖密度过高,致使原有规划的航道被占用,水流不畅,海水无法正常交换;二是养殖方法不科学,超容量的养殖和长期投喂冰冻饵料,残饵堆积形成黑化淤泥,成了病菌滋生的温床,这是鱼病频发的主要原因。

  宁德渔业协会的病防专家称,目前是大黄鱼等海水鱼病害高发期,应严加防范。6月份的水温正适合刺激隐核虫的生长,虫病会在小潮汛期间迅速流行而造成严重危害。网箱高密度连片布局的养殖区,需特别做好防治。此外,还应勤换洗网箱,不乱丢垃圾、死鱼,保持网箱区环境卫生;鱼体上发现有白点,应及时吊挂“蓝片”和“白片”,定期投喂鱼用“多维”和多糖类,以提高鱼体抗病力。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死鱼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