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孩子给妈妈做菜包子,2岁左右的孩子开烛光party,6岁的孩子画抽象派画……
这些场景很多人没见过,因为在他们眼中,孩子玩的玩具是父母买的,背诵的唐诗阿姨教的,会唱的儿歌是跟老师学的……孩子会的本领都离不开成人手把手的教导。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天性的发展,阻碍了孩子自由成长。
如今有一种不同以往的学前教育,给我们教育孩子一个新的思路———50分钟的一节课,不用黑板、课本,却用掉了二斤多面粉;另一节课用了30多份报纸,还有清水和颜料。老师把枯燥的课程变成了生动的游戏,让孩子在动手玩耍中领悟知识。
23岁的沈阳小伙华夏,从事幼教工作有一年多了。他刚上班时,有一名叫宝宝的3岁小男孩,刚来上课时因为害怕,连教室的门都不敢进。华夏感到很好奇,经过一周的观察和交流,发现孩子不愿来上课,是因为习惯了被大人教导,对这种比较自由的课程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让华夏想了很多,他更加认真地准备授课内容,给孩子们准备了更加丰富的道具。
经过老师栩栩如生的讲解,每节课都变成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听的生动故事,孩子从故事中学习知识、感知世界,去想象去创造,在游戏中愉快地成长。如今,宝宝已经不再害怕上课,并且懂得了很多知识,也敢于与人交流了。
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为此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学前教育。英语课、美术课、音乐课……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孩子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天真和自我,动手动脑和理解沟通的能力下降,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渐渐淹没在各种课时之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自己学会走路,然后他才能跑得更快。
如果在对孩子有着更高教育要求的同时,家长也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去了解和感受世界,或许真是个不错的好主意!
图/文 本报记者 吴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