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少年马克占穿上了平日里舍不得穿的西装,随父亲一同赶往县城。在6月的这个周末,父亲身着民族盛装,参加马队表演,而他只能在赛前赛后遛一遛家里的马。
马克占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乡阿克奇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天,比他高一年级的叶拉曼就在表演队伍中兴奋地挥动着马鞭。而同村五年级的海拉提,更是骑着自家花了4万元钱买的马,神气活现地出现在了县城体育场上。
马队表演的101匹马全部来自齐勒乌泽克乡,队伍中有十几位少年选手。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17公里,前一天,全乡参加表演的马匹便都从各村赶来集中,等待第二天一早用汽车运往特克斯县城体育场。而此前的半个月时间内,乡里便开始组织挑选、训练马队了。
特克斯县有着悠久的养马历史,这里的草原优质辽阔,马场总面积达50.5万亩,是著名的伊犁马主产区之一。齐勒乌泽克乡位于天山西部、南天山北麓特克斯县城西北乌孙山下。齐勒乌泽克乡有1.8万人口,其中85%为哈萨克族,整个乡拥有大约7500匹马。马文化在这里有很深的渊源。境内有一座山,名叫马山。当地人说,马山有灵性,他们都很敬重。
这里的民间赛马活动盛行。在重要的日子,当地都会举行赛马活动。放牧的时候,朋友也会将家里的好马牵出来,相互比试比试。齐勒乌泽克乡的民间赛马会每周六举办一次,获奖的马匹身价很快就会翻番。比赛的一、二、三等奖品分别为马驹、牛犊和羊羔。
“哈萨克人有两支翅膀,一支是歌,另一支是马。”几乎每一位哈萨克人都会向来客说出这句话。而对于那些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的孩子们来说,马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农牧区的哈萨克妇女怀孕后骑马出行,生出的孩子哪有不会骑马的?”32岁的齐勒乌泽克乡党委副书记窦鲁新说。
海拉提参加完表演,就回到了自家的定居点阿克奇村。照料心爱的小马“玉蹄黑”是海拉提每天必做的功课:喂马,遛马,打扫马圈,购买饲料等等。他家共有6匹马、15头牛、30只羊。海拉提喜欢骑摩托车,但他更爱自己的“玉蹄黑”。“玉蹄黑”身份高贵,有汗血宝马血统,母亲是典型的伊犁马。它只有两岁,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目前,13岁的海拉提是它唯一的驾驭者。
马奶酒和马肠是哈萨克族最具特色的食品。夏天里,哪里有毡房,哪里就可以闻到马奶酒的香味。9岁的加沙尔正坐在自家的毡房内看书,两岁的妹妹波波那依在一旁的地毯上玩耍。他是阿腾套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实行双语教学,但他对自己的母语——哈萨克语更为熟悉,使用起来也更加自如。见到客人时,加沙尔拘谨、羞涩,说话声音极小,但又对来客充满好奇。可当他出了毡房门,飞身跃上自家马的马背,在特克斯河河谷间飞奔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成了另外一个人。
据说,当地的小孩长到5至7岁时,哈萨克族人要为他们举行骑马仪式。举行仪式时,父母要为孩子选好小马,同时请客祝贺。孩子则穿上新衣服,骑在配有特制小马鞍的马背上,由爷爷、父亲或哥哥骑着马,牵着小马去拜访亲戚。从此,一个哈萨克族的孩子就开始了马背上的生活。
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哈萨克的孩子离不开马。在特克斯的一些牧区,地广人稀,人们居住分散。对于渴望知识的牧民娃来说,学校曾经非常遥远。于是不少孩子选择骑马上学,家远的甚至要骑两个多小时。现在当地建起了一些寄宿制学校,才使得孩子上学更加便利。在牧区,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族牧民也走出深山,下山定居,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接受教育。
如今,特克斯县正利用自己的文化和旅游优势,积极扶持民间赛马活动,将马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促进牧民更快致富。县里投资兴建了一个县级赛马核心区和两个乡级赛马核心站,并在筹建1600米的赛道。从去年开始,县里花大力气引进优质赛马,建赛马培育核心区,引导牧民养赛马。据了解,为了鼓励牧民养赛马,特克斯县出台鼓励政策,每养一匹种公马政府补助1万元。目前特克斯县有5000养马户,4万余马匹,其中用于赛场的马有1万匹左右。
除了向国内外的赛场输出赛马外,当地还将利用几个旅游景区开展走马、姑娘追等马上运动,并开设民族特色产品营销点,向游客展示和出售马鞍、马鞭、马饰物等物件,培育完整的赛马文化。
不远的将来,这里的赛马活动将越发兴旺和完善,马背上的哈萨克族少年们也可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来自由驰骋。“明年,我就可以参加表演,还有比赛了。”10岁的马克占兴奋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