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特写:教授村的秘密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9日 12:02 钱江晚报

  位于浙江鄞县东部塘溪镇境内的童村(又称童家岙),是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山村。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村庄 ,本世纪以来,却出现了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为代表的一大批教授,成为遐迩闻名的“教授村”。

  村里最好的建筑是学校

  村距塘溪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坐落于白岩山麓。

  在鄞县,塘溪镇经济比较薄弱。在塘溪,童村的经济也不发达。全村现有688户人家,2000余人口,经济 来源主要靠农林、手工业和第三产业。

  但童村却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崇教风气十分浓厚。仅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就有超过100人大学毕业,去年 ,村里又有9人考上大学。

  我们首先来到童第周故居。故居紧挨村中的小溪,已经十分破旧,从墙门进去,共有一进四间旧楼,当年童第周 就住在朝里的那两间。楼前有一排厢房,中间是铺着鹅卵石、泛满青苔的道地。

  我们又来到童村赤堇小学,赤堇小学过去叫冠山小学,童第周就是从这所小学走出来的,童村的许多教授都是从 这所小学走出来的。冠山小学原本只有四间旧房子,后几经改造,已找不到昔日的痕迹。眼前的赤堇小学是前两年才扩建的, 贴着白瓷砖的教育楼十分气派,是全村最好的建筑。

  至少涌现了20多名教授

  按宗族习惯,童村曾分为“上丘田”、“大树下”、“高房”、“青房”、“祖堂下”“小五房”等六大房系, 六大房名下又派生出许多小房。譬如“祖堂下”,就派生了“温”、“良”、“恭”、“俭”、“让”五房,童第周属“让” 房一系,他的父亲叫童如祥,是个私塾先生。

  童如祥有5个儿子。大儿子字葵孙,名第锦。第锦子承父业,也是个私塾教师,擅长书法,乐于为村民办事,人 称葵孙先生。

  次子字藻孙,名第德。20年代毕业于燕京大学,曾在宁波中学任教,后任民国政府交通部、邮电部秘书。解放 后,任北京中华书局编审。

  三子字乡孙,名第国。毕业于某财经学院,后任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室主任。

  四子字蔚孙,名第周。童第周幼入塾,后转入冠山小学,1918年毕业,就读于宁波效实中学,1922年以 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1930年赴比利时获博士学位。

  童第周是我国发育生物学的奠基人,实验胚胎学的开创者。他在无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的 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独创性的发现,是世界上首先提出“克隆”研究的开创者。由于他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曾被列为世界最 优秀的100位科学家之一。

  五子字壮孙,名第肃。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曾任全国重点工程———治淮工程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上一辈学有所成,他们的下一代也不甘落后,而且涌现出更多的教授。童葵孙(第锦)之子童中焘,毕业于浙江 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精研山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院教授、国画系主任;二女儿童遐明,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 ,现为高级工程师。

  童第德的四个儿子中,老大童祖安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老二童祖模毕业于浙大化学系,原石油部高级工程师 ;老三童祖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机械系主任,曾获国家科技发明成果二等奖;老四童祖康,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防科工委 高级工程师。

  童第周的子女中,童夙明为上海医科大学教授;童子成毕业于扬州农学院,高级工程师;童子和毕业于浙江大学 ,曾任外经贸委司长,后任长城涉外律师事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童子云(孚中),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编审;童子扬,中 国科学院某计算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如今,在第三代的“让”房辈中,还至少有6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留学深 造。

  除“让”房外,童村的“其他房”也出了不少教授或教授级人物。

  粗略估算,小小童村在本世纪内至少出现了20多位教授或教授级人物,堪称一绝!

  并非风水好,而是子孙贤

  许多人都说,童村之所以成为“教授村”,是因为风水好。

  说风水好,毕竟唯心主义。说人杰地灵,却一点也不过分。除童村外,沿梅溪溯流而上,方圆不到五里之地,钟 灵毓秀的山水养育出了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材。世界十大昆虫学家之一、中国昆虫学界泰斗、西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周尧 教授,当代书法大师沙孟海,著名油画家沙耆等尽出于此。

  “教授村”的出现,除了钟灵毓秀的山水养育外,主要还是与崇尚教育、重视智力投资和家庭和睦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

  以童第周一家为例。一户只有几亩土地的人家,何以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教授?童家采取的是“滚雪球”的办法 。

  先是童葵孙子承父业,一边教书一边种田,辛辛苦苦赚来一些钱,自己省吃俭用,投资到老二童藻孙身上。老二 藻孙考上大学后,大家又齐心协力栽培老三乡孙……如此循环不断。

  据老辈人回忆,童第周八九岁时,也像村里所有农家孩子一样,要帮家里放牛羊、割猪草……有一年到了农忙季 节,童第周因忙于干活,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就对父亲说:“靠晚上学一点,学不了多少,干脆不念了吧!”父亲想了想说: “第周,小小的檐头水,能把石板滴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连檐头水都不如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 获得学问。”随后,父亲挥笔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字,赠给第周,童第周领悟了父亲的话,以此为激励,勤奋读书,终于走 出小山村,走向了世界……

  尊师崇教蔚然成风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在童村的所见所闻,使我们对这句话的内涵和力 量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受前辈的影响,童村村民十分看重教育。童村村级经济比较薄弱,但还是把村校盖成全村最好的建筑,去年村里 还筹资6万元,在村口建起一座“文昌亭”,寓意文化鼎昌,既纪念先人,又激励后代。童英娣,童村一名老实巴交的农民, 7年前家遭火灾,举债造屋,6年前丈夫不幸去世,两年前老母又瘫痪在床,生活十分困难。前年,儿子童朝军考上了西北建 筑工程学院。为了供儿子读书,她省吃俭用,硬是从牙缝里一个一个给儿子攒钱,甚至不惜背债。已经出嫁的大女儿和还未出 嫁的小女儿,尽管打工每月只有五六百元,但为了弟弟的前途,不惜把有限的收入源源寄往西安。童朝军知道家中困难,生活 十分节俭,读书也很发奋,学业优异。

  故事辛酸了些,但全家上下这种崇尚教育、重视智力投资以及家庭和睦的风气,与当年的童家却是一脉相承。这 是童村的遗风。尊师崇教不仅在童村蔚然成风,它还广延至整个塘溪镇。这些年,全镇面貌改变最大的是教育,财政投入最多 的是教育,政府花的精力最多的还是教育。从镇到村,直至每户家庭,大家不是比财富,而是比谁的孩子读书好。全镇七所小 学、一所中学,校舍都是全镇和各村最好的。3年来,塘溪镇通过政府投入和群众捐资,已累计投入700多万元。最近,该 镇又在着手建造投资1300万元的新塘溪中学,其中投资800万元的一期工程将于明年秋季交付使用。

  据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整个塘溪镇已有850余人考上各类大专院校,有的还出国深造。这些大 学生中,不知又有多少将成为新一代的教授。

  童村的故事,在整个塘溪镇得以续写;“教授村”称谓,已被更多人改为“教授之乡”。白岩山麓梅溪水,将养 育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栋梁之材!

  钱江晚报 葛姬华 周筠 蔡演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