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晶振行业的思考与研究

晶振行业的思考与研究
2022年05月05日 14:00 商讯

  晶振赛道将会是物联网最好的赛道

  写的比较长,为方便大家阅读,列个目录,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章节看。

  章一:晶振的定义&原理(偏技术一些,可以只看黑字部分)

  章二:晶振跟物联网的关系

  章三:竞争格局

  3.1晶振的周期性和成长性讨论

  章四:标的对比

  4.1$泰晶科技(SH603738)$、$惠伦晶体(SZ300460)$、$晶赛科技(BJ871981)$(这篇文章是2月写的,当时HL还没暴雷,单纯从逻辑上把惠伦给淘汰掉了)

  4.2 晶振的行业增速怎么看

  什么是晶振?晶振的原理

  引子:

  CPU主频 = 外频(基频)* 倍频

  相信80后的朋友们对这个公式会非常熟悉。通常来说,CPU主频越高也就代表着运算速度越快。

  外频,顾名思义也即CPU外部频率,也叫基频。是指系统的基础总线频率。而倍频系数则是不同CPU为了满足不用应用的计算需求,对基频进行加倍的系数。这里的加倍可以是向上也可以向下,具体是通过锁相环/分频器(一种数字电路)实现。例如40Mhz的基频,通过2倍的锁相环,可以输出80Mhz的高频率,也可以通过1个分频器,输出20Mhz的低频率,2个分频器,则可以输出10MHz的更低频率。大家可以不必纠结锁相环/分频器的具体实现逻辑,只需要有个大概的概念即可。

  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中的通信频率就是晶振提供的。 通俗来讲,数字信号在电路板中的传输靠晶振提供,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送频率也需要晶振(大家可以回家看看家里路由器的频率)。比PC为例,CPU、内存、GPU、主板(对,就是北桥)需要统一的通信基频,需要晶振。而声卡、网卡(WiFi、蜂窝)、键盘、鼠标等等IO(南桥,被淘汰很久的概念),各自有各自的频率,因此各需要一颗晶振(有一些频率相同的模块,可以共用一颗)

  原理简介:

  晶振能够提供固定频率则是由于石英材料自身的压电效应决定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晶振原理解析 》,而频率的大小(频点)则由石英晶体的厚度、形状、尺寸、切割类型、工艺 决定。如果大家小时候在书桌上弹过尺子,会不难知道越薄的尺子,弹起来振动频率越高,石英晶体也是同样的道理。一般而言,越薄的晶片对应的频点越高,但是当频率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时候,就需要用不同的形状设计和工艺来解决了。

  关于原理感兴趣的可以阅读京瓷晶振写的《晶振片的原理及厚度增加频率变化 》,但是如果只考虑投资的话,其实并不需要了解太深。

  频点是晶振最最基本的参数,而根据频点的不同,晶振可以分为低频,中高频、超高频。一般意义上,习惯将10-50MHz 称作中高频,50MHz 以上称为超高频。而Khz 定义为低频。这里有个很典型的常识陷阱,习惯上大家会以为频率越高越难做,超高频的壁垒高于中高频,而中高频的MHz的壁垒又高于KHz。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MHz 的设计主要是片状,KHz 的设计主要是音叉,两者的结构完全不同,功能不同,工艺不同,因此竞争格局也完全不同,因此通常,行业会将晶振分为KHz和MHz来以示区分。 为了方便理解,建议大家把MHz 当作一类产品,把KHz 当作完全不同的产品,以免混淆。

  因为KHz 比较特殊,后面单独讲。单独来看MHz 系列,确实是频率越高越难做,正如上文所说,频点越高,晶片越薄,比如50MHz 以上的超高频,因为太薄,导致传统研磨抛光工艺容易把晶片磨碎,可以想象随着频率提高,研磨工艺的良率会随之降低,直到某个临界点,传统研磨工艺将不再具有商业意义,从而需要新工艺。后面会详细展开。

  章2:晶振和通信模组的关系

  上面解释了晶振是为了提供频率的元器件,能想到的具有频率的模块包括但不限于总线、CPU、内存、显存、蜂窝、WiFi、蓝牙等(有些模块可能共用一颗)。如WiFi、蓝牙模块,晶振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导致无线设备无法联网或者掉线。

  电子设备算力和传输速率的提升会带来低频到高频的升级需求,而设备联网的需求会带来新的晶振用量。

  物联网的下游极其分散,解决方案五花八门,然而无论平台方案是SoC、MCU还是DSP、MEMS,无论下游是智慧工业,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还是车联网,联网方式无论是Wi-Fi、蓝牙还是NB、ZigBee、Lora、4G、5G,对于晶振的增量需求都是刚性的。因此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晶振有着比通信模组和芯片更好的卡位优势。

  严格意义上来讲,所有的被动元器件都符合这个卡位和逻辑,但是为什么晶振会比阻容感更好?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首先. 国产化能力方面,晶振国产化的进程比阻容感更快。 以MLCC为例,高端市场如汽车、手机,目前主要还是日系为主,国内产品目前仍欠火候,不具备国产替代的基础,这是背景。其次,阻容感的功能是为了配合主动元器件,与系统复杂度呈正相关的,以手机为例,功能机、3G、4G、5G,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系统越来越复杂,所需MLCC用量就越来越多。比如iphone7的MLCC用量只有600颗,而iphone12的用量高达1200颗以上,AirPods的系统复杂度要远远低于手机,MLCC用量仅仅200-300颗,智能插座开关MLCC用量只需要几十颗。可以看出阻容感的用量是与系统复杂度成正比,行业的产品结构性更重要。

  而晶振则不同,因为晶振的功能是提供频率(MHz),而非为了配合主动元器件,因此严格意义上,晶振与系统复杂度相关性并不大。从实际用量来看,智能手机中的晶振用量大概2-4颗、AirPods用4颗、智能电表2-3颗,智能开关2颗。可以看出,晶振跟物联网设备节点数关系更大,并不存在阻容感那么明显的结构性差异。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对于阻容感这种元器件来看,手机绝对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物联网的需求对阻容感的用量拉动是微乎其微的,500个智能开关的MLCC 用量才相当于1部手机。而晶振,则恰恰相反,手机显得略有些“微不足道”,物联网终端才是核心驱动力 。1个智能开关的用量就相当于1部手机。

  从图中不难看出,物联网对于阻容感的拉动和对于晶振的拉动,是有巨大区别的,很难想象每年14亿部的手机未来还会怎么样的增长,而物联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总结:物联网对晶振的拉动效应远远大于对阻容感的拉动效应。晶振用量与设备/模块数量相关,而未来物联网节点数量会远远大于手机数量。

  供给格局

  讲完了晶振的大逻辑,接下来开始稍微细致的分析一下行业,开启正式分析之前,上文提到两个系列,非常有必要重点讲一下:KHz、MHz。

  上面讲过了Mhz是提供频率的,一般来讲,频率都是越来越高的,传输速度和计算速度会更快,不同的器件对应的频率不同,所以频点很多。然而KHz是用来计时的,一般来说只有一个频点32.768KHz,为什么是32.768KHz?主要是因为该频率经过15次分频后,刚好等于1Hz(1秒钟)。大家可以用计算器算一下32768除以2的15次方,刚好等于1。

  直观上来讲,大家自然而然会认为KHz的频率更低,因此壁垒更低,但是事实上恰恰相反。先回避具体工艺,看几组比较直观的数据。

  竞争格局:KHz:目前全球能做的仅有爱普生精工(几年前全球占比高达70%)、NDK、KDS、京瓷(占比不高),还有国内厂商泰晶。除了京瓷,其余4家也是全球仅有的可以实现量产光刻工艺的4家公司。

  产品单价(由于不同的系列存在价差,这里选取最常见的KHz的3215尺寸,和MHz系列的3225尺寸):爱普生的KHz平均单价大概1元左右,国内泰晶的平均单价在0.7-0.8元左右。而Mhz价格,因为玩家众多,这里给出一个行业价格,绝大多数在0.22-0.24左右(10-50M普通频段。超高频价格会高一些,但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批量出货,暂不讨论)。

  毛利率:国内泰晶为例,Khz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上,远高于MHz的20%左右,且常年保持远高于MHz的状态。

  竞争格局、产品单价、毛利率已经很能说明KHz的壁垒是要高于MHz的,具体的原因在于Mhz的晶片外形主要以圆片和方片为主,通常只需要在正反面进行研磨。而KHz的外型则类似音叉,且是立体结构,6面均需要雕刻电路。如下图

  上面的音叉是KHz,下面的片式是MHz,很清晰能看出来音叉的几个面均雕刻有电路,而MHz则相对构造要简单的多,当然上面的两款产品主要是大尺寸晶振,对于小尺寸SMD贴片晶振来说,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内部结构,但是结构是一致的。因此对于小尺寸,光刻工艺的必要性则不难想象了。

  小结:虽然同是晶振,但是两个系列无论是功能场景、竞争格局,还是工艺壁垒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通常而言,我会将两者分开来进行讨论研究。

  成长性 Vs 周期性

  首先看产品结构,整个晶振市场产品结构,KHz占比接近40%,MHz占比约1半出头,其余是高精度产品系列,占比约10%。粗看这个图似乎并没有什么反常,但是这个图蕴含的信息量却非常值得细究。上文说了,KHz几乎只有1个频点,但是MHz确实有数十个频点,上面的饼状图可能不够明显,我用饼图的产品占比,结合目前我能搜集到的有限料号,做成了下面的饼图,面积对应着占比,可以明显看出KHz是多么特殊的存在。

  我们再看下这个大概统计,可以看出,电子终端晶振用量的中位数似乎是3颗左右,而KHz的占比刚好是1/3左右,KHz的功能又是计时,对于电子设备计时似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功能,我能想到的场景:例如各种设备中的钟表、闹钟、呼吸灯;家电中的预约、定时功能;智能门锁中的日志功能(需要记录具体几点钟有谁敲门,有谁经过等,日志功能未来有可能成为非常非常必要的功能)、电表中的时间功能(分时段计费)、pencil的唤醒功能等等。如果我们相信时间是智能设备中一个重要的参数,那么KHz这颗料对于智能设备就是标配的。 它的增长势必会随着物联网终端数量的增长而增长。

  更大的惊喜是,KHz目前仍然是日本四家厂商把控的市场。首先物联网的市场增速非常快,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其次,日本厂商并没有扩产规划,后面会讲。最后,物联网设备的制造60%在中国,为国产化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而目前的国产化率还非常低。

  PS:我虽然没有具体的国产化率的数据,但是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印证自己的猜测。

  首先,根据饼图数据显示,出货量数据KHz占比高达1/3以上,再叠加Khz的单价更高(大尺寸DIP封装的价格较低,假设平均单价也在0.25左右,随便拍的),因此市场价值量来测算,Khz的市场空间至少在11亿美金以上。而目前泰晶是国内(包括台湾省)唯一一家可以做KHz的公司,21年全年的收入 * 纪要中KHz的占比,泰晶Khz的收入规模应该在5亿左右,国产化率仅仅6%。

  其次,根据调研纪要,目前泰晶在其已有客户中的占比非常低,甚至连2供都很少,很多连3供都不算。

  总结来看:1.行业在快速增长,2.产品结构复杂,小尺寸需要光刻技术,短时间内牌桌上不会出现新玩家,3.日本厂商(供给)产能又开不出来。不难想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KHz会表现出强劲的成长性。

  而MHz则更多的体现出周期性,这个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论证,行业壁垒略低,玩家众多。2017年行业扩张,然后2018-2019产品价格迅速下跌,整个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然后洗牌、行业出清。20年触底反弹,价格逐渐回归均值,恰逢遇到疫情,宅经济带来各类智能设备高速增长了一波,产品价格突破均值,国内玩家又开始新一轮扩产,从台晶技的月度数据能看出,21年9月份,MHz开始出现跌价,经过5个月的跌价,目前价格已经回到相对合理的位置。当然,如果国内玩家无视稼动率和毛利率,进一步扩产,则可能价格进一步下探。

  总结:产品的刚性、行业的成长叠加供需格局,共同决定了产品的周期。如果分结构来看,Khz成长性更明显,而Mhz的周期性更明显。 当然也有特殊的,即车规级Mhz和超高频。

  章四:标的对比

  讲完行业,来看看国内的两家龙头公司:泰晶、惠伦。

  接下来我会通过几个维度来对比两家公司:公司管理层、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工艺等角度从而分析两家公司(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惠伦还没有暴雷...)

  我对比了两家公司董监高的背景履历。

  两家公司高管履历在年报中均有,以上为简单对比,由于惠伦部分董监高并未披露学校信息,但是从整体依然可以看出,泰晶的管理层更为年轻,学历背景也更高,同时专业和履历也更贴合行业。相信泰晶的设备、材料自制也得益于高管团队中的机械、机电、材料专业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董秘都在前两年换届,惠伦董秘王军当时离任的时候相当热闹,网上新闻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相信能部分反应出,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新董秘潘总,原为公司证代,投关经验比较丰富,交流的时候比较敢说。而泰晶新董秘黄总,之前并无投关经验,交流的时候比较不敢说。

  研发

  由于18年以前的研发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不方便独立计算,为了拉长周期,这里采用了研发人员指标。

  2017年之前,惠伦的研发团队数量是要明显领先于泰晶,但是2018年研发团队减员接近40%,这是极其反常的现象,但是我翻阅了2018年年报并未解释这个原因,也不知道是口径问题还是团队离职问题。这个有知道的朋友,可以提示一下。

  由于21年年报还未公告,我就采用了半年报的研发费用来做对比,相信能比较直观的反应21年的变化。

  我知道券商分析师很喜欢用研发费用率来证明公司的研发实力,但是我还是那句话,当营收规模太小的时候,研发费用率这个指标是不具有参考意义的,绝对值可能能更好的反应研发实力。

  2021年两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均出现大幅上涨,可以在2020年报中能大概看到两家公司的大致方向,惠伦披露的较为详细,总结来看就是,高精度系列(这也是惠伦的拳头产品,后面介绍产品结构的时候会详细说)、光刻工艺、高频系列、小型化系列。高频、小型化是行业发展趋势,是所有厂商需要发力的方向,但是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尺寸小到一定程度,传统研磨工艺是否还适用?

  这里摘取北交所晶赛的招股书的原文

  按照招股书的介绍来看,小型化、高频的前提是光刻工艺,而光刻的前提是需要有核心设备研发 能力。

  我有幸参观过泰晶的光刻产线,一条产线大概包含40多道工序,虽然跟半导体产线的复杂度没法比,但是有点类似,哪个环节蒸镀、哪个环节加什么气体,哪个环节用什么腐蚀药水清洗等等,没有标准化的工艺,自研工艺需要自研(或自己设计)设备来支持,非常依赖积累。

  泰晶是2011年开始研发光刻工艺,根据2016年年报的研发投入项目来看,至少在2016年还处于调优过程中,如果没记错的话,之前电话会中,董事长交流说,直到2017年公司的光刻才实现批量出货,实现盈亏平衡,历时7年时间。

  惠伦的调研纪要中反馈19年开始做光刻技术,19年年报也是第一次提到光刻技术,46页中也提到了2019年4月挖了台晶技的李宗杰(76年生,台湾人,中兴大学化学博士)来主导公司的光刻研发。但是奇怪的一点是,我特意去问了产业的人和台晶技的人,他们并没有光刻工艺。这一点着实让我有点迷。有了解的人欢迎交流。

  从泰晶走过的路来看,光刻工艺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不断的打磨,并不是独立项目,短时间就能攻坚出来的。用一个产业朋友的话说,如果那么好搞,台晶技不是早就搞出来了?我倾向于认为,光刻工艺的研发,是需要积累的, 这个大家自行判断吧。

  产品结构&客户结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晶振的下游是极度分散的,所以理论上前五大客户占比应该会比较低。

  从前五大客户占比情况来看,HL的集中度高,鉴于下游的分散,经销比例应该会比较高,从惠伦2019年之前的年报中确实可以看到,公司的经营模式以经销为主,还主要以外销为主。2021年报披露公司的经销:直销分别是43:57,直销比重从去年同期的27%提升到了55%。

  因此惠伦的变化主要是从经销海外市场逐渐往国内直销市场转变,目前经销直销大概是1:1状态。

  而泰晶每一年的报表中销售模式介绍中,都会写上“公司长期坚持自主营销为主的方针,主要采用直销模式”,招股书中显示公司的直销占比82%(当年惠伦的直销占比约为6.7%,不过HL直销占比提升还是蛮快的)。后面根据TJ交流纪要了解,TJ目前的直销比例依然保持在80%左右,缺点是可能海外市场比较弱(海外市场更依赖经销商)。

  直销更稳定,经销价格更灵活,且价格弹性大,看大家的喜好了。

  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来看,惠伦的利润主要贡献是MHz + TCXO(一种高精度有源晶振,需要IC),2020年底AKM(日本IC供应商)大火,导致TCXO价格暴涨,叠加HL主要当时主要以经销为主,受益相当充分,从毛利率弹性可见一斑。

  但是TCXO的长逻辑有个问题,就是绝大多数芯片方案商,逐渐开始用热敏TSX(一种精度略低于TC的无源晶振)来替代TCXO。下图也可以看出,芯片平台厂商(不考虑海思)在5G时代,除了三星和Intel,其他厂商逐渐开始转向TSX(热敏),毫米波时代,基本只有三星一家在用TCXO,由于这块市场相对不大,我确实研究不深。

  而TJ的利润主要贡献是KHz,KHz上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这里先略过

  毛利率:

  先看一下两家公司的毛利率。

  从表观可以看出,2019年,两家公司毛利率均大幅下滑。事实上,TJ的年报数据解释,2017年行业扩张,2018年,行业就出现材料成本上涨,产品价格下降,毛利率下降。但是表观显示,2018年HL的毛利率还在上涨,不过HL年报并没有给出解释,到底是产品结构的问题还是什么问题,不得而知。2019年,HL毛利率同大幅下滑14个点,同样未给出解释。但是相信主要是因为价格下滑导致。

  泰晶产品结构

  这里看一下泰晶的产品结构,简单介绍一下,TF产品是KHz的DIP大尺寸封装系列。

  SMD系列主要是MHz和KHz的小尺寸贴片封装系列(报表中无法区分KHz和MHz的占比,但是从调研纪要中可以看出21年主要扩产的是KHz)。S系列则是MHz的DIP大尺寸封装系列。

  从TJ的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确实在扩产,2018年SMD系列产能充分释放,但是可以看出2019年稼动率快速下滑,同时伴随着价格的下滑。然而TF系列,则依然保持畅销状态, 换句话说,2017-2019年,MHz的毛利率和价格都处于下行周期,但是TF却在依然在扩产,并且保持满产满销。

  因此可以看出,至少在2017-2019年这波周期,KHz的表现出明显的抗周期属性。 比较符合上文说的两个假设:1 日本厂商对扩产确实并无太强动力,从而导致供给相对固定。2. KHz的壁垒确实相对MHz要高,市场格局更集中,至少中国(除TJ外的)玩家并未出现在牌桌上,不然以KHz的毛利率水平,2017-2019年行业扩产最快的,价格下滑最多的应该是KHz。

  PS:2021年,TJ的扩产方向主要围绕KHz,不过缩减了TF的产能(单价1毛多),提升了SMD小尺寸的产能(单价7毛多),相信毛利率会更高,因此随着21年KHz SMD快速扩产,产品结果变化明显,毛利率明显提升。

  我并未在年报上找到HL的产品结构,从HL年报的产品介绍中可以看出,HL的主要产品有3个系列:MHz、TCXO(占比30-40%,HL的拳头产品)、TSX。因为TCXO(有源,需要IC)和TSX是高精度产品,单价相对较高,因此HL的平均单价要高于TJ。

  由于缺少产品结构数据,HL平均单价的波动确实不太容易解释。比如2017-2019年,销量下滑,毛利率大幅下滑,但是单价持平。感觉有点像上游原材料涨价,但是没能向下传导。但是2018年平均单价不变,毛利率大涨确实又让我想不明白。总之,HL的报表数据让我确实有很多疑问。

  2021年,HL并未明显扩产,因此产品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是中报毛利率暴涨21个点,三季报继续上涨达到顶峰,高达52.3%。四季度毛利率大幅下滑10个pct,至41.2%,今年一季度继续下滑14个pct,至27.6%,回归到了20年以前的水平。基本上可以证明主要是21年涨价拉动。印证了AKM失火导致TCXO行业缺芯,惠伦价格暴涨,导致毛利率快速上升,随着芯片问题逐渐解决,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因为TCXO是HL的主力产品,因此反映在毛利率上的变化极其明显。

  而MHz反转在3季度,21年9月,普通尺寸3225的MHz价格出现松动,从台晶技的月度数据也可以看出,9月开始环比下滑(台晶技大部分为3225)。HL除了TCXO,其他的产品都是MHz为主,单4季度净利润直接转负,从26%到-17%(比年报预告的下限还低),而TJ单4季度净利润环比上涨2个pct左右(因为4季度有非经计提,表观上环比略胜)。两者的反差,可以看出TJ并未受到MHz降价的影响。基本印证了公司所说的MHz在公司的利润贡献很小,同时也验证了公司的主力产品KHz并未行业降价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印证了MHz偏周期性,而KHz偏成长性的推论。

  行业增速怎么拍?

  感谢朋友转给我的这张神图,这张图的灵感来自B站UP主《创客中芯》的系列视频,视频中的原图如下

  这两张图能说明很多问题。

  KHz系列中,大尺寸DIP市场相对稳定,TJ处于垄断地位,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向SMD转换。SMD尺寸从大到小,分别是M8、M6、3215、2012、1610,其中M6、M8日本厂商逐渐在退出,3215以下的尺寸需要光刻工艺。竞争环境良好。

  而MHz的发展趋势主要是高频化、小型化,目前的最主流尺寸是3225(因为k是音叉,M是方片,所以尺寸上,K更长,而M更方),是目前竞争最红海的领域,玩家众多,也是周期性最强的领域(仅仅国内,就有几十个玩家), 而当尺寸发展到1612的时候,光刻工艺同样会成为必须。而高频化的趋势中,由于超高频晶片的厚度太薄,导致研磨工艺受限,光刻工艺同样会成为必须。

  总结来看,也就是说,KHz因为频点固定,发展方向是小尺寸,国内(包括台湾)玩家只有TJ。MHz的发展方向是高频化、小尺寸,当频率走到50M以上,尺寸走到1字头,光刻就成了刚需工艺,国内(包括台湾)也只有TJ一家。

  所以,晶振行业的现金牛是KHz,而行业发展的方向(小型化、高频化)是光刻。

  空间/增速怎么拍?

  上面我们知道了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用晶体,因此物联网只是晶体市场的一个真子集,了解过物联网的人都清楚,这个行业具有明显的长尾特征,因此导致行业增速的难以估算。子集的增速难以估算,因此晶体的增速就更难以估算。因此我的方法是,寻找大致的正确,而并非精确的错误。

  先看增速怎么拍。举个例子,如下图,2020年全球节点数中,物联网节点数占比约1半,则可以得出结论,以晶振用量视角来看,因为物联网设备的平均用量要比普通电子设备的更多,所以物联网的晶振用量占比要高于50%。假设物联网的晶振用量占比60%,物联网增速25%,则单单靠物联网增速带来的晶振增速就有15%。

  其次,还是要把KHz和M分开看,首先我们知道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晶体,但是只有稍微智能点的设备才需要K,我们可以理解电动玩具里面的简易电路通信需要M,但是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电子玩具里面会需要K这样的计时功能,因此抛掉石英表这种最最传统的应用,相对于M而言,K的应用场景与物联网智能设备的相关性更强。换句话说,由于物联网的强相关性,K的市场增速要高于整个晶振行业的增速(毕竟M的应用场景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怎么增长的普通电子设备场景。)因此,假设我们的逻辑推演没有问题,根据上面的假设(晶振增速15-25% ) 则M的增速在15-25%的中下位,预计在15-20%之间。而K则在15-25%的偏上位,预计在20-25%之间。

  通常来讲,我更愿意用移远、广和通这类纯物联网公司来大概测算物联网的景气度。

  总结来看,如果我们确定物联网的长期成长性,则晶振将会是绕不开的一个赛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晶振行业,则泰晶是绕不开的一家公司。唯一让我意外的就是,上海疫情带来的需求不确定。好在已经看到拐点,曙光应该不远。

  人在上海*浦东,钱在市场*成长。与君共勉之

  作者:白龙白龙大白龙

  雪球

  (来源:温州视线)

责任编辑:于安绪

物联网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