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春分过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神州大地由南向北,次第进入春耕时节:南国早稻育苗插秧,长江流域冬油菜开花结荚,黄淮地区小麦返青拔节,东北的春耕准备则是从4 月份开始,5月渐入高潮。
这里就有一则从松嫩平原核心黑土带“北纬47度”传来的春耕讯息:“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沃土上”——这正是来自“北纬47度”的春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三省,尤其是黑龙江省,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一代人的辛勤开拓,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稳坐我国粮食供应的头把交椅,是中国人端稳饭碗的压舱石。
一生致力于中国粮食事业的袁隆平院士生前说过一句话:“保障粮食安全,要靠良种、良田、良法、良人。”
从短片里可以看到,这句话也是“北纬47度”的农业信念。
良种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粮仓,玉米、大豆、粳稻的种植面积都位居全国前列,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好种子才能种出好粮食。
早在2017年,黑龙江省就立法全面禁止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保护黑土地不受转基因污染。
“北纬47度”严格遵守《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政策条例,确保每一粒稻米、每一颗鲜食玉米的非转基因身份。同时,“北纬47度”拥有坚实的科研团队和专业化技术团队,对于种入黑土地的每一粒种子,精心筛选,专业培育,用实力守护“农业芯片”。
良田
中国哪里的土壤好?东北黑土。
黑土地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宝藏,性状好、肥力高,富含有机质,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也是世界上公认最肥沃的土壤。全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其中之一便是中国的东北平原。
“北纬47度”恰恰位于东北平原核心区域,这里不仅有“一抓一把油”的黑土。
这里是松嫩平原,丹顶鹤的故乡,背靠大小兴安岭,东依长白山脉,西接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松花江、嫩江穿流而过。这里空气清新,空气质量不低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年均在345天以上。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沉淀。
土壤、水源、空气、阳光、温差,这里便是“北纬47度”。
良法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是中国古人的事农之法。
传统农业靠经验,靠天吃饭,“北纬47度”的优势在于现代科技——数字化生产覆盖土壤监测、作物生长、农事管理、有机溯源等环节。
除了耕种管理的数字化,还有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北纬47度”鲜食玉米,从采摘到入库,八重工序层层选择,“3小时鲜制”定义新鲜,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鲜食美味,还为鲜食玉米行业树立了标杆。六水香大米,恒温恒湿锁鲜储存,模拟日光,低温烘干,全程可追溯、安全看得见,从种子到舌尖,确保每一粒米的本真味道。
此外,“北纬47度”还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探索“良法”。
依托黑龙江省委“百大项目”建设要求,“北纬47度”签订“千亿级绿色生态特色产业集群战略合作”项目,以依安县万亩试验田,全力建设世界领先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这里不仅有200万亩有机种植基地,3平方公里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还有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样板。
良人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乡村人才的基础是广大传统农人。为了带动当地农民稳步增收,“北纬47度”引进产业兴农理念,采取“合作社+经纪人+农户+企业”的庭院种植和“合作社+基地+大户+工厂”的规模种植,发展订单化、定制化、本土化种植模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北纬47度”的科研团队则是乡村人才的支撑力量。北纬四十七有机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围绕优质品种选育、黑土地保护提升、有机种植等农研领域,开展合作研究,面向健康饮食、保健养生等新消费方向,研发有机食品新品。
“北纬47度”还有一群年轻新农人。他们平均年龄27、8岁,从大学校园回到田间地头,扎根农业,他们有知识有眼界有激情,愿为振兴东北家乡,做新一代的“北大荒”人。
选良种、守良田、用良法、育良人,北纬47度的农业梦,当下精彩,未来可期。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