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是稳链强链承压而上的重要举措,而联想、华为、小米、上汽等实体产业“链主”龙头,在投资“专精特新”方面表现出了突出优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近日发文表示:培育“专精特新”,要优化融通发展环境,发挥龙头企业“链主”的领军和生态整合作用。其文章数据显示,近年来在产业投资领域最活跃的25家龙头企业中,联想、华为、小米、上汽4家龙头旗下的产业投资机构居“专精特新”投中率前4名,投中率均超过了20%。这一数据远超“BATJM”等互联网巨头,凸显了实体产业“链主”龙头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中发挥的巨大能量。
根据上图数据,联想创投共投资入股了135家企业,其中诞生了39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占比达29%,投中率居于榜首。华为哈勃位列第二,投中率为27%。紧随其后,小米长江、上汽集团旗下的尚颀资本投中率分别为24%和22%。除这4家机构之外,其它机构的投中率均未超过20%。
相比于上述4家龙头企业,腾讯凭借投资企业总数多,投出“专精特新”的绝对数量最高,但占比不高——1033家被投资机构中产生了51家“专精特新”,占比仅5%。此外,百度、阿里、京东、美团等龙头的押中率也不高。
为何不是“BATJM”这类互联网科技巨头,而是“联华小上”这4家产业龙头,成为了培育壮大“专精特新”的“关键先生”?
第一,相比于从互联网新经济领域起家的“BATJM”,深耕制造业的“联华小上”更了解制造业真实的情况和产业痛点、堵点、断点,也就更有能力识别出有潜力成长为“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的制造企业,或者能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服务型企业。
第二,从大型企业自身发展诉求和对外投资逻辑来看,“联华小上”这类制造业龙头更侧重于考虑投资标的与集团战略及业务的匹配度,通常并不着眼于短期财务回报,而更看重长期收益和协同效应。这使得它们有更强的动力去发掘和投资制造业优质企业。
第三,当前“专精特新”领域的投资与十年前的互联网投资逻辑有很大不同。过去,不管是“BATJM”还是VC、PE等风险投资机构,它们在消费互联网上的投资对象通常是一家做大、赢者通吃。而在“专精特新”领域行业划分得更细,也更加强调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技术共享,因此龙头企业也无惧竞争,可以在产业链中的每个关键节点都打造出一批具有核心技术门槛的“小巨人”企业。
从多家龙头企业投资布局版图中可以看到,“联华小上”由于集团战略和业务原因,更倾向于投资制造业,均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主要投资方向。而“BATJM”5家企业中,仅有百度投资先进制造企业占比进入前三。
除了识别“千里马”,联想等实体产业“链主”型企业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伯乐”的作用,助力“专精特新”加速孵化。依托产业资源禀赋、供应链优势和全球市场影响力,它们能够从资金、技术、订单、人才等多个维度赋能被投资企业,通过发挥协同效应、共享要素资源,促进被投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以联想为例,其硬件设备业务链接了全球2000余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280万家分销商和渠道商,服务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多次被Gatner评为亚洲最佳供应链企业。2021年,联想集团营业额近4600亿人民币,PC出货量8214万,占到全球24%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加入联想供应链的产业上下游企业,不仅能够获得海量的订单,还能借助联想全球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自身生产能力、质量标准,加速智能、绿色转型等企业发展的进程。
总体而言,联想、华为、小米等实体产业“链主”企业,能够从众多龙头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投资“专精特新”的“最佳伯乐”,这是由企业自身的战略部署、资源禀赋、产业投资理念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结果。而他们正在实践的“产业投资+产业协同”的模式,也成为了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绝佳示范。未来,有望看到在国家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助力下,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始向各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发展,为补链补强、壮大内循环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