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发玩家纷纷迈向IPO之路。拥有一头浓密秀发是多数爱美人士的心愿。近年来,脱发问题备受关注,与之相关的话题频频冲上网络热搜。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5亿人正在遭受脱发问题的困扰,30岁前的脱发比例高达84%,固发、养发等需求潜力也被逐渐激发,与之相关的下游服务公司也随之发展壮大。
6月29日,大麦植发医疗(深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麦植发」或公司)向港交所正式递交A1招股书,寻求香港上市,中信建投国际为独家保荐人。招股书显示,募资资金将主要用于4个方面:继续扩大公司的运营网络、继续促进产品及服务的创新、继续投资于研究及开发、推进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
关于大麦植发,36氪曾详细报道,它定位于中高端毛发诊疗医疗集团,涉及问诊及诊断、微针植发、固发及养发全周期毛发诊疗服务,其特色在于“微针植发”技术服务。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收入计,公司是中国一线城市中市场份额最高(2021年的数据为5.2%)的毛发诊疗服务集团。招股书显示,于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公司的总收入分别为7.472亿元、7.644亿元及10.21亿元人民币;同期,毛利分别为5.963亿元、5.803亿元及7.24亿元人民币,毛利率持续超过70% 。
毛发诊疗在过去数年快速增长,其市场规模由 2016 年的人民币 83 亿元增加至 2021 年的人民币 238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23.5%,预计将以 24.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 2026 年将达到人民币 712 亿元。
目前中国的植发市场主要是毛囊单位抽取(“FUE”)植发技术,通常涉及三个步骤,包括毛囊单位抽取、使用 1.0 至 1.5毫米的宝石刀在头皮上开切口,及使用镊子将切口撑开以植入种植物;2006 年,微针植发技术由集团创始人李兴东引入中国,并不断发展和升级,现通过使用 0.6 至 1.0 毫米的种植笔,微针植发手术可保护毛囊、缩小创口并加快术后康复过程。 据李兴东此前接受36氪采访时透露,目前其它机构在微针植发技术上普遍应用较少,大麦微针已经实现了普及。
截至目前,大麦植发已建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植发医疗机构网络,覆盖33家医疗机构,另有4家服务机构在建;此外,公司已于2022年1月获得了毛发诊疗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许可证,为后续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做准备。
大麦植发IPO背后是中国植发服务市场规模迅速增长。而高昂的植发价格、可观的毛利率、体量庞大的潜在植发需求是这个繁荣赛道的缔造者。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从2016年的人民币6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人民币17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8%,预计将按复合年增长率 22.1%增长,到 2026 年将达至人民币 470 亿元;此外,植发服务的市场渗透率由 2016 年的 0.14%上升至 2021 年的 0.25%,并预计于 2026 年将进一步达 0.47%。
在对方“刺激”下,近几年各个植发玩家纷纷迈向IPO之路。2021年,雍禾医疗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如今大麦植发接过了IPO接力棒,毛发生意可谓“真香”。
但值得关注的是,行业火爆背后,实际净利润却并不高。有机构曾估算,植发的平均客单价为3-7万——植发价格为每单位十元起,一般植发手术需要提取的毛囊单位数量大多都是以千计。其背后的成本包括营销费用(15%-40%)、人员费用(20%-40%)、房租水电(10%),最终实际净利润不到10%。
营销成本为何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其一,植发和隆胸类整形手术相似,几乎是“一锤子买卖”,用户没有复购需求,且拥有较低分享欲望,较难建立品牌认知,机构需要不停的开发新客源。其二,行业缺少技术变更,导致各家差异化程度低,无论在获客来源、治疗效果方面,导致投放费用高居不下;其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通过增加医生和护士数量来提高收入。
总之,植发生意“虽美”,但目前仍有苦难言,亟待变革;行业乱象丛生也给赛道的健康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不可忽视的是,当下行业也存在相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行业主要有四类玩家:一是如上海长征医院、西南医院等公立医院的植发科室;二是以伊美尔、熙朵等为代表的民营医美整容机构的植发科室;三是以恒博等为代表的地方性民营非连锁植发机构;四是以雍禾植发、大麦植发、碧莲盛、新生植发等为代表的全国民营连锁植发机构。如若能顺利上市,大麦植发或能借助资本力量更快扩张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来源:新视线)